港股打新表现优于去年 多重因素推动后续走势分化

来源: 人生五味
2024-06-08 10:41:29

  ◎记者 唐燕飞

  今年以来,港股迎来了24家IPO。不过,新股上市后表现分化显著。

  在业内人士看来,港股新股上市后走势高度分化,是市场成熟的一种标志。港股公司在IPO定价过程中,机构的自由裁量权较大,而基石投资者的参与程度,则对稳定市场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新股所处行业、成长性、估值、基本面等因素都非常重要。目前,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估值,更注重新股有一个符合价值或低估的价格,而不是透支未来预期的价格。”一名港股私募基金负责人表示。

  首日表现整体优于去年

  今年以来,港股IPO公司数量达24家,略低于去年同期的25家,但打新胜率更高。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港股新股中有17只新股首日上涨,新股首日平均涨幅为24.04%;去年同期仅8只新股首日上涨,新股首日平均涨幅为-0.85%。

  对此,中泰国际策略分析师颜招骏分析称:“今年以来港股新股数量减少,但市场交投热情升温。走势表现较好的新股主要有三大特征:一是市值较小;二是发行比例较低;三是有独特的概念或有基石投资者参与。”

  颜招骏认为,今年以来,恒生指数整体涨幅约8%,FINI平台引入了公开招股资金预付模式,减少了超额认购新股所冻结的资金,提高了新股定价效率。在一系列因素催化下,新一轮港股新股上行周期或将开启。

  今年以来港股新股的定价也普遍较低。Choice数据显示,上市首日涨幅较大的新股基本以定价区间下限发行,如迈富时、富景中国控股、乐思集团等,为打新提供了“安全垫”。

  “当前,港股市场各项改革不断推进,新股定价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一名内资券商投行人士分析称,此前打新主要关注的因素是能否入围,如今更关注公司质地情况及估值水平。

  走势分化显著

  在新股首日表现之外,投资者更关心上市后的股价走势。今年以来,港股新股上市后表现分化明显。

  6月7日,长久股份收盘报83.10港元/股,自今年初登陆港股以来,公司累计涨幅超过12倍,总市值为168亿港元。

  长久股份是我国最大的质押车辆监控提供商,2022年市场占比达到47.9%。近期,公司不断有利好传出。日前,长久股份公告称,公司正考虑派发特别股息。此外,公司被纳入MSCI中国全股票小型股指数成份股。

  股价的持续攀升,也拉高了长久股份的估值风险。Choice数据显示,截至6月7日,长久股份市盈率高达148.78倍,市净率为107.28倍。同时,长久股份流通盘较小,日成交额经常不到1000万港元,少量股份买卖就能引发股价大幅波动。今年7月8日,公司还将迎来第一波解禁。

  业内人士提醒,因定价低、流通盘少、业绩良好,部分新股在配售阶段就呈现火热态势,须关注这些“牛股”背后的估值风险。

  “解禁意味着大批股票可能进入市场供应,引发投资者对市场走势和股价走势的担忧。”一名香港券商人士表示,去年多只港股在解禁前股价下行,背后是部分机构在解禁来临前进行了抛售。

  与长久股份的大涨不同,5月24日,盛禾生物-B在港股上市,上市11个交易日,市值“腰斩”。

  分析人士认为,这或与盛禾生物未能盈利有关。目前部分港股定价仍以“博弈思维”为主,在定价机制上参考前几轮一级市场融资情况,而港股二级市场“水温”偏冷,一级市场“虚火”可能被浇灭。

  香港华夏证券行政总裁王荣昆表示,市场化背景下,定价较高、盈利能力较弱的新股将面临破发 风险,这也是市场成熟的一种体现。

  “新股市场有自身的定价调整能力,公司路演阶段是否受到国际配售投资者、基石投资者的认可,对后续市场表现有参考作用。投资者须关注发行股票市盈率与所属行业当期市盈率偏离度,申购市盈率较低、盈利能力强的股票。”王荣昆表示。

责任编辑:韦子蓉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会后发言来看,并不认为现在是暂停加息的时候。通胀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回落,因此将需要在更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利率。通胀可以回落到2%,而不会出现真正严重的经济衰退,今年经济将出现正增长。

  从江苏省镇江市市场监管局的处罚通报来看,这次对鱼跃医疗处罚270万元属于从重处罚。通报指出,当事人在疫情期间推动血氧仪市场价格过快、过高上涨,扰乱市场价格秩序,影响国家疫情防控大局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范围广,属于情节较重情形,符合从重情节。

  <strong>“马太效应”更明显</strong>

  位于麋鹿保护区的中华麋鹿园占地面积7000多亩,是以“湿地生态、麋鹿文化”为主题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种群数量最多的野生麋鹿园。景区总经理杨凯告诉记者,爱国游、科普游、文化游、生态游、研学游贯穿景区游览始终,今年春节假期景区接待游客6万人次左右,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80%。

  作者 傅飞扬 余自强 舒旭影

  不过,他也认为消费的拉动力在2023年将有所表现。“2023年二季度之后,伴随疫情影响全面退去,居民消费将会出现较大幅度反弹,并成为引领经济回升的主导力量。”

温政达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