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落幕 “电影之城”展现文化魅力

来源: 新民晚报
2024-06-25 00:37:39

  6月23日,由国家电影局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自6月14日启幕,10天时间里,这座电影之城散发迷人光彩,吸引全球影人和全国影迷瞩目。

  开放、多元的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选和国际影片展映,历来受到各方关注。本届电影节征集到来自五大洲105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名参赛、参展作品超3700部。经过遴选,50部参赛作品进入金爵奖评选,其中世界首映38部,国际首映6部,亚洲首映6部。屡创新高的首映率,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全球“电影节圈”享有杰出口碑的注脚。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1993年,乘时代之风,上海创办中国首个竞赛型非专门类国际电影节。经过30多年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发展成为亚洲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盛会。作为最年轻的国际A类电影节,其成长之快、势头之健,令业界叹服。

  一批新人新作,从上海国际电影节走向更大的舞台。秉持“立足亚洲、关注华语、扶持新人”的办节定位,上海国际电影节形成了持续打通、有机衔接的阶梯型新人培育体系,将人才培养和作品孵化的周期拉长,在助力创作者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人才培育体系的不断优化。一组数据令人欣喜:自2007年设立以来,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见证了98个项目进入制作,其中76部参与国内外各大电影节展,57部入围A类国际电影节,有38部又回到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参赛参展,68部影片在国内外院线上映。

  上海国际电影节之所以越办越好,越办越有吸引力,得益于其始终坚守国际化、专业化、大众化的办节思路。本届电影节期间,上海47家展映影院放映了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的461部影片,共1636场,其中82场举办了观众见面会。培育市场,惠泽观众,电影之于上海,早已浸润于城市文化肌理之中。

  数据显示,上海已连续多年领跑全国城市电影票房。作为中国电影市场乃至亚太电影市场的“风向标”,上海的场均上座率、单 片观影人次等始终位居全国城市前列。电影产业和电影市场的活跃度,恰是这座城市繁荣发展的生动缩影。本届电影节期间,上海更鲜明提出“电影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要从筑牢根基、繁荣出品、升级产业、培育生态、完善人才机制等五方面,经过三年左右的持续推进,全面提升上海电影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擦亮“上海电影”这块金字

  以影为媒,上海国际电影节向全球展现上海的魅力与活力,成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的实践样本。

  促协调、惠民生,一大批基础设施抓紧落地。

  走近“五个一百”,感悟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个国家昂扬前行、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必定有着强大的精神支撑。正是这股精神力量,让我们应对惊涛骇浪,战胜艰难险阻,昂首奋进新时代新征程,创造灿烂美好的新未来。今天,当我们走近“五个一百”,感受到了一个个正能量故事传递的价值、弘扬的精神,感悟到了热血沸腾的岁月、朝气蓬勃的民族,更感触了那抹在时代中愈发鲜艳的“中国红”。

  新时代人民政协坚持为民情怀。在实践中心互动体验区,市民群众不仅可以通过视听体验、知识测评、模拟提案履职等方式了解人民政协,还可以通过提案线索、民生实事选题、人民建议、社情民意征集等方式践行协商民主,为城市发展、民生改善建言献策。

  新成昆铁路全线贯通,沿线丰富的矿产、旅游资源优势得以加速转化。“早上把苹果摘下来,中午就能送到成都,太好了!”越西县新民镇大屯村的村民们,盼望着好苹果第一时间走出去。

  据悉,青海省为积极应对新冠病毒感染给养老托育服务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冲击,立足于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和维护企业可持续运营环境,从6大方面实施“两减免四支持”32条具体政策措施。

  另一位快手达人、国际射电天文研究中心天体物理学博士刘博洋则是在节目中,讲解了四代风云气象卫星的区别与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背后的理论基础等知识,并展示了通过手机APP查看卫星追踪,以及自己拍摄的中国空间站高清特写影像。

林雅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