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记:让民族团结幸福之花绽放在浦江两岸

来源: 企业网
2024-06-09 01:58:42

  中新网上海12月7日电(记者 范宇斌)为发挥好联系各族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向全社会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传播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推动上海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上海市委统战部、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指导下,上海市民族联围绕“家在上海”民族工作品牌,自今年3月以来开展了民族团结故事讲述活动,用一幕幕感人的故事,诠释着各族同胞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育人育心的好“园丁”

  “让跳动的音符,奏出和谐的旋律,郎朗的读书声,在你的上空回荡……”这是赵兴洲老师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民族寄宿制中学所谱曲的校歌《山神的花园》。

  赵老师是上海嘉定区杨柳初中的一名生物教师,在将要退休之际,他追寻“西部歌王”王洛宾的足迹,来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海久治县教书,成为当地2所学校、8个年级、833名孩子的音乐启蒙人,为当地孩子开启了通向音乐殿堂的大门,让孩子们通过音乐认识祖国,去勇敢探索大山外的世界,去实现人生的理想与追求。

  民族教育,一头连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一头连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感人的故事还发生在千里之外的崇明中学,那里有一位喜欢被孩子们叫“老蒋”的新疆班班主任,他将“教育植根于爱”,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教育教学工作中,把爱倾注于所带的每一个新疆班孩子。

  从2017年开始,蒋飞斐从一名普通的体育教师逐渐成长为上海市“金爱心教师”、上海市民族教育先进工作者,这其中有着数不尽的汗水和道不尽的付出。

  育苗先育根,育心先育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祖国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期。在上海,有许许多多像赵兴洲和蒋飞斐这样育人育心的优秀“园丁”,他们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把温暖和希望传递给各族学生,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大国重器”的锻造者

  来自新疆的沙力塔那提·包拉提分享了自己与上海的故事:“我是一名航空工作者,12年前来到上海,如今已完全融入这座城市。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才能绽放生命的光芒。”

  在此期间,作为上海的一名青年代表,沙力塔那提·包拉提参加了共青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先后荣获了上海市优秀共青团员、中国商飞十大青年英才、浦东新区优秀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

  正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让这颗哈萨克族“小石榴籽”在上海大 家庭里扎下了根。如今,沙力塔那提·包拉提在上海继续追逐着航天梦。

  上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各族青年施展抱负的大舞台。上海有千千万万像沙力塔那提·包拉提那样的优秀青年,他们把青春足迹镌刻在辉煌事业的道路上。

  用心传递爱的使者

  1991年,来自江西乐安县金竹畲族自治乡的兰云科应征入伍,来到上海成为一名武警战士,渐渐他开始喜欢上这座城市。退伍后,他和几个战友白手起家在沪创建了一家餐饮企业,并把家安在了上海徐汇区华泾镇。

  如今,兰云科成为沪上知名餐饮企业的掌舵人。作为华泾镇的志愿者,兰云科在大桥居民区设立了“兰桥”助老项目,协助镇里解决了高龄老人们助浴的难题。他还发挥专长,参加社区食堂建设,给当地老人们提供优质的助餐服务。

  年轻的穆再排尔·穆合塔尔穿过星星峡,经河西走廊,越黄土高原,来到同济大学,从此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之旅。

  大学毕业后,穆再排尔·穆合塔尔如愿成为上海的一名社区全科医生。他积极参加健康志愿服务,在他的鼓励下,其妻子也加入到志愿服务中。夫妻俩凭借精湛的医务技术收获了一大批“粉丝”。他说:“作为一名医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看到病人康复后的笑容,最大的荣誉就是患者对疗效和服务的肯定。我热爱自己的职业,这不仅是责任,更是我的光荣与骄傲。”

  他们是上海民族团结工作的一个缩影,许许多多来自大江南北的各族群众,在上海这片热土上交往交流交融,互帮互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用心传递着大爱。

  “家在上海”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汇决赛近日举行,通过一位位在上海生活、奋斗、追梦的各族同胞,现场讲述成长历程,分享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在实践、奋斗、守望相助中,共筑精神家园,让民族团结幸福之花在浦江两岸绽放更绚丽的光彩。(完)

  <strong>“评功评奖是激励士气的重要手段,必须导向鲜明。”</strong>该旅领导介绍,他们坚持标准原则做好功勋荣誉表彰,引导基层深入学习《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军队功勋荣誉表彰实施办法》等法规制度,并结合学习成果规范评功评奖实施流程。同时,他们进一步量化评比细则,坚持以服务备战打仗为标尺衡量,纠正“论资排辈”“平均分配”等情况。

  <strong>(五)提高融入城镇能力。</strong>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继续开展搬迁群众生活方式适应性教育培训,帮助解决生活融入方面存在的困难。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参加群团组织、社会团体,开展工会、共青团、妇联及志愿服务组织等关爱搬迁群众行动。鼓励引导新市民与所在地居民融合交往,构建团结和谐互帮互助的新型邻里关系,努力实现搬迁群众在迁入城镇的身份融入、情感融入、文化融入。

  2020年网络综艺《脱口秀大会》第三季“出了圈”,让看脱口秀线下演出成为时兴的文化消费方式。2021年,打着新喜剧概念的网络综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又火了,sketch等喜剧形式也开始被越来越多人了解和接受。许子谅明显感觉到,“能接到的活多了,可以挑一挑了”。

  《指导意见》要求,各地要强化组织领导,压紧压实县级政府属地化管理责任,强化基层后续扶持工作人员力量配备。要强化政策支持,将大型安置区后续发展项目纳入县城、市辖区建设项目库,加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搬迁人口大县的倾斜支持力度,稳妥适度增设行政区划建制并优化管辖范围,支撑大型安置区及相关区域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要强化资金保障,按照“钱随人走”的原则,通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对吸纳搬迁人口落户多的地区给予财政支持。要将符合条件的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相关项目纳入中央及省级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

  中国旅游研究院认为,2023年春节是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政策实施后第一个公众假期,疫情积压的探亲访友、旅游过年、民俗体验、避寒和冰雪等出游需求集中释放,奠定了全年旅游经济“高开稳增,持续回暖”的市场基础。

  <strong>(一)推动安置区与所在城镇一体化建设发展。</strong>将城镇安置区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完善、社区管理和文化服务等项目,统一纳入所迁入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及相关建设规划予以重点支持和优先保障。统筹县域内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提升搬迁群众稳定就业质量。将安置社区纳入所在城镇社区治理体系,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建立开放融合现代社区,推动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由农民向市民转变。促进城镇居民与搬迁群众交流交往交融,提高搬迁群众适应城镇能力,增强搬迁群众对所在城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黄心贞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