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纪录片在北京首映 很多珍贵史料首次公开

来源: 宣讲家
2024-05-20 19:48:40

  中新网北京1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 全面还原杨振宁科学追求和家国情怀的公益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1月24日下午在北京举行首映式,纪录片中,杨振宁亲自拍摄的家庭影像、开会时的物理学同行等很多珍贵史料为首次公开。

  该纪录片项目在杨振宁先生迎来百岁华诞前夕得到他本人首肯正式启动,纪录片拍摄、制作、发行都得到杨振宁先生和翁帆女士的大力支持。纪录片三位出品人分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两位导演中,史蒂夫·伯恩斯两次获得艾美奖,张苡芊作为联合制作人的纪录电影《美国工厂》曾获奥斯卡奖。

  《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纪录片运用多种创作方式,结合先进的特效动画和场景再现技术,生动地还原杨振宁在历史沧桑巨变之下的科学百年之路。

  拍摄过程中,纪录片制作团队深入调研了香港中文大学杨振宁学术资料馆中2.2万余份珍贵史料,包括杨振宁自1944年起发表的文章、信札、手稿、著作及照片等,这些珍贵史料大部分从未公开过。制作团队还从瑞典和美国获得杨振宁1957年被授予诺贝尔奖的丰富画面,以及杨振宁的部分讲座视频、与费米等其他著名物理学家的通信等。

  制作团队沿着杨振宁先生的足迹,在清华、普林斯顿、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等多地探访拍摄,并采访多位熟悉杨振宁工作生活的科学家和亲朋好友、故交同事。

  杨振宁先生还帮助制作团队获得此前未公开的很多珍贵史料并授权使用,包括大量杨振宁亲自拍摄的影像——他的家庭成员以及他开会时的物理学同行狄拉克、海森堡、惠勒等。

  《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纪录片出品人认为,杨振宁先生一生家国情怀深植于心,帮助提携后学,引进一流人才,不遗余力地促进中国科学进步。正如片中引用的一篇评论文章所言:“杨振宁是跨世纪的伟大的物理学家,一百年来不变的,是他对科学的热爱、追求与提倡,对祖国的赤子之心。”

  “我想我的科学工作的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这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杨振宁先生这样表示。

  据了解,《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纪录片由非营利组织北京市海淀区智识前沿科技促进中心(简称“智识学研社”)出品,该中心致力于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文化,也是知名网络学术平台《知 识分子》《赛先生》的运营方。(完)

  “仿真花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做人的尊严和价值。”魏顺平是河西镇河南村一位残疾人,他和老母亲靠低保维持生计。岳彩霞多次上门培训并货送到家,就这样,魏顺平成了巧手馆最早做花的残疾人,第一个月,他就拿到了1200多元。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走过万水千山,我们无比清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穿越惊涛骇浪,我们更加笃定,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定不移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新的伟业,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提出了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就要看如何落实。崔洪建认为,“如果全球治理做得好,其实可以反过来进一步带动大国关系的改善”。

  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医务人员、基层工作者不畏艰辛、勇毅坚守。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每个人都不容易。目前,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仍是吃劲的时候,大家都在坚忍不拔努力,曙光就在前头。大家再加把劲,坚持就是胜利,团结就是胜利。

  起初,在乌侨胞和留学生互施援手,自发组建线上群聊,互通乌各地情况和求助、撤离等信息。随后,多数侨胞逐步西撤,取道乌克兰邻国撤离。一路跋涉跨越边境,等待他们的是中国使馆工作人员和自发前来相助的侨胞志愿者们。

  外观方面,合创V09车身设计以星际探索场景中的星际巡航舰为灵感,通过外骨骼装甲的设计构筑方式,赋予车身“星际巡航舰”的科技机械美感;星痕切割的方式造就出错落有致的几何星芒型面;车灯设计融合感性光影与理性秩序于一体,一字星轨造型前灯与红色三角灯组相接,在变幻星际间,营造出夜航星空的次世代科技感。

蔡宜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