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桑蚕之乡”从“一棵树”到全产业链 “新丝路”织就“致富路”

来源: 广西新闻网
2024-06-17 12:22:24

  中新网山东安丘5月10日电 (吕妍 罗慧敏)5月10日,走进“中国桑蚕之乡”潍坊市安丘市大盛镇,千亩桑园内各个品种的桑葚逐渐成熟,风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蚕棚内,养蚕户正精心喂养他们的“蚕宝宝”,被细心呵护着的“蚕宝宝”正在茁壮成长,很快就能缫丝做茧。

  “今年桑葚长势喜人,外观色泽饱满、颗粒分明,口感肉质细腻、香甜爽口,目前产业园内4个棚的桑葚都已成熟,按照市场价每斤30元(人民币,下同),一个棚仅销售桑葚一项就可收入3万至5万元。”大盛镇盛恩桑蚕产业园负责人郝发财介绍说。

  大盛镇种桑养蚕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桑蚕之乡”“江北桑蚕第一镇”。史料记载,夏朝时期,大盛镇域内就已开始种桑养蚕,在历史长河的积淀中,养蚕户积累了桑树种植和蚕桑养殖的宝贵经验。

  自2001年起,大盛镇依托地域、土壤及气候优势,引进良种,推广绿色有机种植模式,扶持各村种植桑树、科学养蚕。目前,桑树种植面积4000余亩,种植了台湾长果桑、白玉王、无籽大十等多个品种。

  据了解,大盛镇每年发放茧种4000张,全年产茧48万斤,全镇桑蚕收益2000余万元。在大盛镇,与桑蚕产业有关的企业、种植园有3家,带动从业人员360人,辐射种植户百余户。

  近年来,大盛镇依托丰富的桑蚕资源,从桑葚酒、桑葚饮品、桑枝食用菌、桑叶茶等精深加工产品出发,形成了桑枝、桑叶、桑葚、桑芽等桑蚕加工全方位开发利用产业链。

  随着消费者对桑蚕产品多元化需求愈加强烈,品牌打造成为推动桑葚产业规模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大盛镇盛恩桑蚕产业园依托“牛沐钟声”自有品牌,每年可销售桑树延伸产品150多万元,原本不易储藏的鲜桑椹经过烘干加工后,保质期大大延长,经济效益也进一步提高。

  除了在桑树上“下功夫”,村民们还将蚕茧打造成高品质蚕丝被等产品。在大盛海宁蚕丝生产工厂里,雪白的蚕丝经过自动化设备和手工缝制变得精美绚丽。该工厂负责人吴海宁说,加工后的蚕丝蓬松度更高、舒适感更强,品质有了质的提升,通过大盛镇抖音直播基地线上电商平台,不仅销往潍坊各地,还打开了全国市场。

  目前,大盛镇以标准化、规模化为导向,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为依托,通过引进龙头企业、优质项目,提高桑蚕养殖的技术和效率,延伸产业链条。

  大盛镇党委书记臧亮介绍说,桑蚕产业是该镇的标志性产业,今年,该镇在培育优质蚕桑基地的同时,将坚持招大引强、招强引优,开启大盛镇蚕桑产业多业态发展之路,锚定目标,“链”上发力,在已有蚕桑产业发展体系上,加快创新步伐,提高生产双效,不断推进桑蚕全产业链整合发展。(完)

  在美德近日松口援乌主战坦克后,乌克兰外交官宣称已经从西方“要到了”321辆重型坦克;另一方面,乌克兰正在就援助远程导弹的请求与西方加快会谈。

  当时常在急诊室陪诊,四处连绵起伏都是咳嗽的声音,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做陪诊工作,让曾曾难免有些不安。身边的家人、朋友也都在劝她先别干了,停一段时间吧。但曾曾不愿放弃,对她来说,陪诊师的工作并非仅仅是挣钱谋生的途径,更能够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及时的帮助。

  在风雪交加的黑龙江江面上,副连长许晋波带领战士们测量冰层厚度。沉重的冰钎在他手里举重若轻,动作行云流水。

  杨冰和几位同事一起布置好套圈游戏。她递给赵鹏几个环圈,耳语了几句。赵鹏盯准一套缝补衣服用的针线包,投圈,顺利拿到妻子心仪的这件奖品。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29/71/12088940402729807071.jpg" alt="" />

  春节长假,北方小城年味正浓。一场不期而至的寒潮,考验着坚守战位的边防官兵。

季昆达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