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测就破纪录” 谁在农业试验田里“放高产卫星”?

来源: 楚天都市报
2024-06-01 04:00:09

  品种好不好,市场最有评判权,农民最有发言权

  今天这里水稻亩产达到1200公斤,明天那里也许就突破了1300公斤,高产数据你追我赶,各种“纪录”不断刷新。《半月谈》就此提出诘问:农业试验本是一种严谨的科研手段,“一测就破纪录”的怪象从何处泛起?

  农业试验 “一测就破纪录”,违背科学规律,充满各种弄虚作假,堪称一种新的“大跃进”。和当年“放高产卫星”一样,如今的“一测就破纪录”,同样是明目张胆的数据造假。如据报道,测产违规作弊手段五花八门,有的在播种环节故意将水稻间距留得很开,收获前几天再悄悄把播种在别处的相同品种移栽到试验田里;更有甚者,提前将准备好的稻谷藏好,收割时趁乱混到测产稻谷里冒充。更为隐蔽的作弊手段,则发生在种植环节:说是“海水稻”,实则是不克制地使用淡水灌溉;为了追求数据好看,在试验田投入大量化肥、增产剂,安排多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

  报道里还提到,不断刷新的“纪录”让许多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年轻学者背负了更繁重的评级、晋升等压力,在“先把文章搞出来再说”的结果导向下,一些原本应该严谨规范的农业科研已经变了味。这绝非正常现象。

  品种好不好,市场最有评判权,农民最有发言权。“一测就破纪录”的数据再漂亮,如果在市场上得不到认可,农民不愿种,这样的品种无论如何也好不到哪里去。事实上,只有市场认可、农民会种的品种,才是真正的好品种。为此,测产成风的口子应该收紧,坚决遏制“一测就破纪录”的怪象。否则,农业试验田里只会劣币驱逐良币,安心搞科研的人无处容身,弄虚作假的骗子却可大行其道。长此以往,市场对测产数据的信任度会越来越低,真正好的品种反而难以得到推广。

  试验田里做手脚,“海水稻”里掺淡水,农业试验“一测就破纪录”……说到底,种种怪象泛起的背后,是科研用数据掺假,科研为政绩助力,科研被利益绑架。我们要警惕科研包装下的高产作假,更要警惕测产成风下的种业浮夸风。品种好不好,产量怎么样,应该多问问农民,而不是只看测产数据。农业试验田里“放高产卫星”的事情,绝不应该被允许。就此而言,弄虚作假者应被追究科研造假的学术不端责任,如果相关品种涉及对农民的虚假宣传,更要追究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法律责任。

  洋洋洒洒扯了半天之后,龙应台在文末图穷匕见,她直言自己对“中国的情感是有条件的”,重点不在“团团”“圆圆”,也不在民进党,而在于“文明”,在于能不能用“文明”来说服她支持统一。

  她说:“最近有国家卫健委督导组在地方指导防疫工作时提出,封控范围未来可能会进一步缩小,不再是一个单元,甚至可以缩小到感染者的上下左右邻居,只需要封几户。”

  到11月19日凌晨1点5分、1点56分及3点54分,“团团”癫痫再度发作,医疗照管团队虽为“团团”注射抗癫痫药物,但“团团”发作的症状仍持续间歇性地发生,在兽医师数度补强抗癫痫及镇定药物后,直到早上7点3分癫痫症状才暂歇。

  “党政机关、学界、高校,在纪检监察学科建设方面有了20年的积累,这是很好的基础,其背景就是出于实践中纪检监察等工作的需要。”任建明介绍,纪检监察机关是党和政府的专责监督机关,其工作任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党风廉政建设,对象主要是党政领导干部,其二是反腐败工作,不仅针对公职人员的腐败和滥用权力问题,也包括企业和社会人员的腐败问题,其三是权力运行监督,针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的执行提供监督保障,比如对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的监督保障等。

  二十条优化政策中,除对全员核酸的限制之外,对防疫效果影响很大的调整还有两点:一是不再判定次密接;二是重新划定了风险区,取消了中风险区,并且缩小了高风险区封控范围,从小区变为单元、楼栋。

  火灾发生后,周围居民纷纷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视频。视频评论区,多个网友称,自己的亲人还在厂里,暂未取得联系。现场视频显示,整个厂房已经变得黢黑、变形。

林明菱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