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华 | 文博)哈尼族服饰:用针线绣出来的“史书”

来源: 红网
2024-06-02 20:47:08

  中新社昆明1月9日电 题:哈尼族服饰:用针线绣出来的“史书”

  中新社记者 韩帅南

  “哈尼族没有文字,但他们在自身的衣服上绣出了天下事。”

  近日,“云归和处——云南哈尼族服饰展”在云南省博物馆展出。该馆副研究馆员李红宇告诉记者,哈尼族服饰可以说是“用针线书写的史书”。

  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穿”在身上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此次展览中有120余件(套)哈尼族各支系服饰、银饰、染织绣片及生活用具亮相,据李红宇介绍,从服饰款型、色彩,到配饰、绣饰图案,哈尼族服饰折射着该民族的迁徙历史、地域特征、内心情感等丰富信息。

  “以哈尼族支系碧约人的长衣为例,其背部的图案记录着哈尼族上千年来的迁徙历史。”李红宇介绍,长衣上红白黑相交的曲折排列线,表明哈尼族南迁过程中崎岖的道路,另两条弧线则代表红河和澜沧江。

  据哈尼族长篇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等历史文献记载,哈尼族源于北方的古羌族群。后因气候变化、生计、战乱等原因,其先民逐渐向南迁徙,抵达今天的滇南红河、澜沧江、哀牢山和无量山一带的山区。

  据史料记载,哈尼族先人在1300多年前南迁定居哀牢山后,与世居于此的各族民众一道创造了独特的山地梯田奇观,继而构建出以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为特征的农业生态系统。分布于哀牢山腹地的红河哈尼梯田,正是哈尼族梯田农耕文明的典范。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列入世界文 化遗产名录。

  哈尼族不同支系的着装风格正是其独特文明的体现。譬如,哈尼族最古老的支系奕车人喜穿黑色多层衣,正是层层梯田的摹形,而且奕车人以多衣为美,里外套穿可能多达十余件;碧约人的头巾有黑色线穗垂挂于背部,象征一直向南的迁徙路线,头巾上银泡装饰的树花,寓意“山花开放,春临备耕”,其长衫无扣,方便随时拔寨南迁。

  “太美了!”展览现场,一件繁复华美的哈尼族婚服引起不少观众的赞叹。遍铺彩绣、缀满银泡的礼服上,日月、蕨草、银鱼等象征幸福吉祥的图案彰显服饰的隆重和对新人的祝福与祈愿。

  童装、少女装、婚礼装、成年装……服饰的更换是哈尼族女子一生中不同阶段的重要记录。

  大多数哈尼族儿童的装束简洁大方,佩饰较少。当哈尼族女子长到十五六岁,便开始用精美绣片和华美佩饰作为装饰,宣告少女时代的开启。生儿育女后,银饰逐渐减少、色彩转素,追求庄重、朴素、实用。迈入老年、儿孙满堂的女性,会戴上象征一生圆满的寿帽或银饰。

  “一个母亲生了二十四个子女,傣族从脚趾生,他们住在江河边……瑶族从鬓发生,他们住在森林里……哈尼人从肚皮中间生,他们住在半山腰……”如同《奥色密色·哈尼族民间创世史诗》所记述,如今的哀牢山梯田上呈现出傣、壮、彝、哈尼、瑶、苗多民族垂直分布、共居一山的景象。

  据著名哈尼族文化学者白永芳的考证,一部分哈尼族爱尼人在与汉族、拉祜族的长期交往中,“研发”了带有混合文化特征的“改新”服饰——爱尼妇女的头饰形制介于当地汉族和拉祜族妇女的传统头饰之间,下装改为长裤,外加一块略加装饰的围腰。

  “将此次展览取名‘云归和处’,一是因为哈尼族古称‘和泥’,二是因为哈尼族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各民族和谐相处的特点。”李红宇说,哈尼族用一针一线在衣饰上记录神话、历史和生活,其服饰是哈尼族随身携带的“文化史册”。(完)

英格兰小将们

而“鲸鱼参加世界杯”这个话题的由来,是因为威尔士的国名(Wales)和鲸鱼的英文(whales)发音和拼写都很相似,因此经常有人把两个单词混淆。比如在2018年美国洛杉矶举办的一场球赛中,主办方就把威尔士队的英文错误地写为“鲸鱼队”,随后“鲸鱼”也成了球迷们对威尔士队调侃的称呼。

不巧的是,年级级长刚好来巡视教室。他发现我俩大晚上不在座位上,在校园里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最后才发现我们逃课看球去了。我们学校的校风比较严谨,那是我第一次写了检讨。

在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的八座体育场中,主体育场卢赛尔体育场的屋顶索膜结构体系和阿图玛玛体育场的幕墙立面索膜结构体系均由河北一家企业承建。

针对卡塔尔的气候、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差异,海格客车在进驻卡塔尔时也进行了一些技术及服务上的调整。吴荣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针对卡塔尔路况、高温炎热和沙尘气候,海格客车在隔音、隔热、空调制冷、发动机进气、车辆防腐蚀、车载智能网联、夜间行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上百项的适应性提升。

“你明天不上班?”我问他。

林文欣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