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最长的村,为啥在安徽?

来源: 南风窗
2024-06-08 07:09:33

  “百善孝为先”,关于“孝顺”的话题讨论,一直不绝于耳。值得思考的是,在当下社会,如何理解、弘扬“孝”?

  在安徽省宿州市,古往今来,与孝有关的诸多故事广为流传,造就了这座城市深厚的孝文化底蕴 。

  其中,当地萧县杜楼镇,有一个千年古村——“孝哉闵子骞鞭打芦花车牛返村”,中国目前名字最长的村子,便是为了纪念“二十四孝”之一“鞭打芦花”主人公闵子骞的孝行善举改名而来。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宿州市持续弘扬孝德之风,广聚社会合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服务形式,让老人在幸福欢笑声中老有所养。

  千年流变,谈“孝”有鸿儒

  孝道文化在中国传承了数千年,已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内心深处,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深入人心,其中“鞭打芦花”的故事主人公闵子骞在宿州市更是家喻户晓。

  闵子骞,名闵损,字子骞,春秋末鲁国(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子祠村)人,“孔门十哲”之首,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德行与颜回并称,二千五百多年来,其孝道、孝俭、孝廉、孝义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

  闵子骞十岁丧母,父亲续娶姚氏,生了两个儿子。在一个冰冻三尺的寒冬,闵子骞和两个弟弟,随父亲驾牛车外出。一路上,闵子骞冻得瑟瑟发抖,双手根本抓不住缰绳,加上道路不平,牛车失去驾驭,翻倒在雪地上。父亲见两个弟弟都身无寒意,以为闵子骞偷懒,气愤之下扬起鞭子就朝他身上抽去。谁知,这一鞭子竟把棉袄抽破了,顿时,里面泛黄的芦花在寒风中飞舞。父亲惊呆了,撕开两个弟弟的棉衣,发现里面却是雪白的丝绵。父亲瞬间明白了一切,握着闵子骞冰冷的小手,愧疚不已,调转车头,就回家决定休妻。闵子骞竟然“扑通”跪地替继母求情:“父亲!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啊!”看到此情此景,继母深受感动,羞愧不已,从此对闵子骞视如己出。

  有诗赞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鞭打芦花”的故事,就这样被传为千古佳话。

  2018年7月,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被批准为省级第六批千年古村落;《闵子世谱》记载的“鞭打芦花”的传说故事已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闵子骞的传说”故事已列入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至今日,当地依旧流传着一首歌谣,“鞭打芦花车牛返,仁义道德最当先。夫休后妻儿救母,子骞美名代代传”。

  “鞭打芦花”的故事已不仅仅是一个传说,它更是一代代宿州人心中的道德灯塔,指引着人们向善向孝。

  古为今用,传“孝”融新意

  经过时代的变迁和孝道伦理的演变,当今中国的孝道已经与传统孝道产生了很大改观。

  因此,我们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道文化时,既要坚守它的精神内核,也不能把孝顺理解得太过狭隘,应该与时俱进,去适应这个时代进行新的表达。正如,现代“二十四孝”正在传统“二十四孝”基础上代行其效,引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风尚。

  同时,作为中华文化的伦理起点,“孝”是人们的最大公约数和共同“情结”,也是一个个平凡人的品节追求,当这些品节在社会中被看见、被认同,那么当地社会“孝”文化的延续性与生命力也可得以彰显。

  比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将孝文化融入移风易俗工作,用孝风带民风,以民风带家风,以家风促乡风,引导全镇百姓革除陈规陋习、崇尚文明新风,让传统文化在推进移风易俗的过程中焕发新生。

  每年的农历正月廿四日,萧县杜楼镇孝哉闵子骞鞭打芦花车牛返村举办孝贤闵子骞民俗文化节暨“和美家庭”评选活动,表彰“好婆婆”和“好儿媳”的孝行和美德,成为当地村民们纷纷学习的榜样。

  “宿博讲堂”上,87岁老人庄稼发挥余热,为当地中小学生、家长开展宿州孝文化主题讲座。庄稼结合元代人郭居敬等人编撰的《中国古代二十四孝》,讲述宿州市诸多孝道名人的孝贤故事,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分析古代二十四孝思想的由来、积极与不足之处,继而阐发新时代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意义。

  埇桥区曹村镇闵贤小学校园内,画有新旧“二十四孝”故事的文化墙,建有《芦衣顺母》雕塑、“兄友弟恭”双柳的孝心园……一年一度的“孝心少年及孝德家庭”颁奖大会上,学生与家长同台领奖,孝道文化教育由学校延伸至家庭。每天上课前同学们必须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孝经》等经典文章,让他们将尊师重道、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谨记于心。

  文旅融合,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闵子骞祠堂、闵子墓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台寺遗址依旧诉说着孝贤佳话,吸引着各地游客慕名而来……

  扬善之道,聚沙成塔。宿州市上下一系列弘扬“孝”文化的创新之举,让跨越年龄、行业的“孝贤之光”照亮越来越多人,影响越来越多人。

  现代建构,扬“孝”创名城

  为持续发掘和发挥孝道伦理之中的优秀部分,新时代宿州围绕“孝”不断构造“养老、尊老”的社会体系,将“孝”置入家庭、社会等多“场域”之中,探索新型孝道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实现联结和贯通,从而打造城市“孝贤”文化金名片。

  “爱心公寓”传递社会关怀。“我和老伴在这儿住了有两年了,食堂饭菜可口,工作人员服务好,还认识了新朋友,每天都很开心。”在市爱心老年公寓内,老人们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晒太阳、看报纸、看电视、聊天,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在这里,不仅有专业的医护人员,能够照顾得非常周到,平时还可以和其他老人一起欣赏老年公寓举办的各种文娱活动,生活丰富多彩。

  “助餐服务”吃出幸福滋味。宿州市按照“中央厨房+社区食堂(助餐点)+配送入户”的工作思路,通过新建改建一批老年助餐机构(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堂食、配送餐等服务机构总称)、引入社会餐饮企业等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方便、实惠的助餐服务。助餐机构饭菜价格便宜、干净卫生,解决了老年人的做饭烦恼,越来越受老年人的欢迎。

  “福利政策”温暖百万民心。宿州市坚持规划引领,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截至目前,县(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乡镇(街道)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社区(村)养老服务站(点)实现全覆盖。其中,智慧养老方面,截至2023年底,全市各县区均建立智慧养老服务平台,5家机构荣获省级示范智慧养老机构称号。

  同时,统筹各类资源,促进医疗养老融合发展。养老产业方面,宿州市则充分利用国家、省项目资金,实施公办养老服务机构能力提升项目、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等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

  近年来,宿州市打造以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实施精细化养老服务,让广大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日历一页一页翻过,时间是飞快的,也是无情的,可以“尽孝”的每一天都无比珍贵。远行的路上,天再高,路再长,也须记得停下来等一等,别把“孝”丢下了。

  “孝”越千年,宿州生生不息。

  作者:武雷 叶智成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新华社银川1月15日电 政协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月15日选举陈雍为自治区政协主席,王和山、洪洋、刘可为、马秀珍、郑震、许宁、马文娟、陆军为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纽约1月15日电 (记者 廖攀)中国驻纽约总领馆14日在纽约举行2023年“温暖迎春”招待会,领区十州侨学界代表600余人欢聚一堂,共迎新春。

  “山东是黄河入海的地方,奔腾不息的黄河在这里孕育了内涵丰富的文化。”在山东省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书画院副院长、山东省书画院院长杜小荃看来,黄河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山东省沿黄九个城市应以黄河沿线为主轴;以鲁北汉宋故道、鲁西明清故道、鲁中汶河谷地等三条支线为依托;以黄河入鲁、东平湖、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黄河入海等片区为支撑,串珠联区成带,充分整合资源。“推出‘华夏黄河·大成齐鲁’文旅产业品牌,着力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黄河沿线森林城市带’和‘黄河沿线文旅示范带’,推进黄河文化产业建设与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相融合。”

  2022年6月,新林村第一批致富果成熟,这种名叫金红娃的品种甜度极高,受到南方顾客的喜爱,当年的纯利润达50万元。按照郭遥的计算,今年产量和收入都能翻倍。

  1996年,安永霞被分配到乌图布拉格镇巴亚尔布拉格西村当村医,这一待就是26年。

  2022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路环保安部队高等学校操场上,参加活动的人士全体肃立,奏唱国歌。特警仪仗队手持写有“沉痛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挽联的花圈,以步操放至献花台。前来参加公祭仪式的学生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澳门青年,应铭记这段沉痛历史,担起责任和义务,了解国家发展并作出贡献,成为爱国爱澳的接班人。

林子欣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