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业大学: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来源: 东方财富网
2024-06-03 21:49:21

  中新网哈尔滨6月2日电 题:东北林业大学: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作者 高春梅

  一个小小的细胞是如何变成一棵参天大树的?大树躯干内部有着什么样的奥秘?树木的遗传密码长什么样?……5月25日至6月1日是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一场又一场新奇而有意义的科学旅行,在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陆续进行。

  今年科技活动周的主题是“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来自哈尔滨市中小学的100余名孩子身“陷”其中,他们最小的7岁,最大的14岁,纷纷被这里有趣的科技魅力所吸引。

  “哪位小朋友知道大树为什么每年越长越粗,而小草却不能,树干内部有什么样的结构呢?”由黑龙江省林草局自然教育办组织的20余名小朋友来到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老师黄海娇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树木茎的结构组成及各部位的功能,在一问一答的互动中,带领孩子们探索大树躯干的秘密。

  为了让大家有具象的感知和记忆,老师带领小朋友们来到显微成像室。在研究生的指导下,小朋友们借助显微镜观察杨树茎段的横切面。一个个彩色的图案、一条条清晰的纹路通过系统传到电脑显示器后,孩子们仿佛进入了微观世界,彼此兴奋地讨论着所观察到的画面,纷纷感概,原来平时看着再平常不过的树干里面竟然是这样的,真是太奇妙了。

  当日下午,20名“小画家”来到东北林业大学。实验室老师杨静莉带领大家来到东北林业大学林场,一边介绍这里的树木种类和名称,一边提问“为什么树木长得都不一样,有高有矮有粗有细?”“为什么有些树的叶片是三角形,有些树的叶片是锯齿状?”大家仔细观察这周边的植物,时不时还用手去摸一摸。带着问题,大家进入科普课堂。杨静莉向大家讲述了树木遗传密码-DNA的奥秘,解除了孩子们心中的疑惑。

  哈尔滨市工农兵小学的赵语凡,拿着东北林业大学赠送的“DNA积木”兴奋地说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原来树木间的差异本质就是它们的基因不同。在动手拼接DNA模型中,我懂得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真是一次难忘又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机会。”

  “老师,组织培养算克隆吗?”“您介绍的植物自体再生和动物海星的再生本质上是一样的吗?”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李淑娟教授,正在为来自于哈尔滨市道里区朝鲜族学校的60余名学生讲授“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孩子们现学现问,课堂互动非常热烈。为了让孩子们有更深刻的了解,老师带领大家来到植物组织培养室、苗木培养室,实地观察兴安杜鹃、大青杨、落叶松等组培苗木。

  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科技 后备人才,是不断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基础。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曲冠证表示,“实验室致力于打造林业领域的高水平科普基地。希望通过我们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和平台优势,把科学的种子播到孩子们的心底,让他们近距离认识科学、感知科学、探索科学,让科学的种子在他们心中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科学梦想。”(完)

  该客服称,印度版辉瑞奈玛特韦适合12岁以上、孕妇除外的人群。但肾功能或肝功能非常差的人士不适合服用,副作用包括肚泻、轻微的血压高或肌肉痛。有基础病需咨询医生。该药目前是预售状态,预计25天左右能送到。

  截至昨天(13日)下午,已经采购入库抗疫物资300余万盒,金额达1.5亿元。350万盒抗疫药品已投放到北京近300家二三级医疗机构、2200余家社区中心站医务室等基层医疗和3000余家零售药店,其中包括90万盒连花清瘟、15万盒蓝芩口服液、10万盒感冒清热颗粒;25万余盒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治疗发热用药。

  “第一次上门时,我们会进行健康状况检查,看一下他有没有潜在的风险。”邓天医生说,他每去一家都会记录家庭各成员的年龄、是否有基础病、精神疾病,“我们还要送一份医疗指引,让他们对这个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在黄祥医生服务的卫生站里甚至有一个负责精神疾病的专员,一旦精神病患者发病或者有就医开药需求,黄祥医生同时会联系卫健局,由卫健局的人专车送往精神科医院诊治。

  一些博彩公司,开出的玩法更是多种多样,有些甚至超出常人思维。比如,因为乌拉圭球星苏亚雷斯有过“球场咬人”的前科,2014年巴西世界杯前夕,瑞典有一家博彩公司对苏亚雷斯是否会在世界杯上咬人开出了赌盘,而且赔率高达175倍。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发现,从区域分布来看,这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分布在19个省份,沿海经济大省共部署了28个集群,占比超60%。其中,江苏拥有10个,排名第一,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省份,产业覆盖软件信息、船舶、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广东排名第二,共7个,包括深圳市先进电池材料集群,佛山市、东莞市泛家居集群等;浙江、上海、山东分别为4个、3个、3个。

  人们需要提前囤新冠口服药吗?“感染一次免疫力就会提高,能阳早阳”的说法恰当吗?“阳过”人群如何避免再次感染,感染风险更大的老年人如何平安度过疫情高峰期?

陈雅竹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