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华 | 唐人街)马六甲鸡场街:中华文化为底色 多元文化相融合

来源: 猫眼娱乐
2024-06-19 14:39:11

  中新社马六甲1月1日电 题:马六甲鸡场街:中华文化为底色 多元文化相融合

  中新社记者 陈悦

  大名鼎鼎的马来西亚马六甲鸡场街并不长,从一头的文化牌坊走到另一头的中华生肖年景陈设,即使缓步慢行也不过十分钟脚程。

  但在鸡场街工委会主席颜天禄看来,鸡场街也很长——论时间,它横跨600年以上历史;论文化,马来西亚各族民众以及佛寺、道观、清真寺、教堂等在这条街上比邻而居,和谐共处。

  鸡场街成为“唐人街”,源于郑和下西洋。郑和七下西洋,五度来到马六甲,并在鸡场街附近设立官厂以储备物资。鸡场街和周边20余条街巷由此也成为华人下南洋在马六甲最早的聚集区。

  在鸡场街附近的三保山,有着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华人义山(由东南亚华人民间团体管理的坟地或公冢)。马六甲华人大会堂前主席张民生说,这里铭文可辨识的古墓最早可追溯到1614年,一座座墓碑,可以说是“露天的华人移民档案室”。

  但随着岁月流逝,鸡场街一度沉寂,房屋老旧、人口迁出,不复往日风采。2000年,马六甲州政府成立鸡场街文化坊,并委任颜天禄之父颜文龙出任鸡场街工委会主席,着手恢复这条历史名街的风采。颜文龙去世后,颜天禄继任,父子两代人和鸡场街各界携手努力,令老街重现繁华。新冠疫情前,鸡场街每年可吸引2000万人次游客观光。

  颜天禄说,重建鸡场街,既要保留中华文化的底色,也要展现多元文化融合、和谐共处的特色。

  “鸡场街的底色是中华文化尤其是闽南文化。”颜天禄介绍,鸡场街的街名就来自于闽南话的“街场街”,因为闽南语中“鸡”“街”音近,后来方变成“鸡场街”。

  走在鸡场街街头,可以看到这里保留了很多中华风格的老宅,尤其是闽南式的剪瓷雕、燕尾脊,极具辨识度。每逢华人传统节日,鸡场街更是热闹非凡,春节的舞龙舞狮,元宵节的灯笼高悬,端午节的游龙舟、包粽子,中秋节的各色月饼和兔子灯……很多中国游客感慨,没想到这里的传统节日气氛一点不输国内。

  另一方面,鸡场街上同样保留了很多南洋风格建筑和葡萄牙风格建筑。每逢周末夜市,既有各种中式餐点,也有葡萄牙烤鱼和马来椰浆饭,让游客可以在百米距离内留下多样味蕾体验。

  说到鸡场街的吃,不能不提娘惹菜。娘惹又称峇峇娘惹,是早年下南洋的华人和本地人通婚的后代,马六甲是娘惹的重要聚居区。娘惹保留了很多中华文化的传统,如过中华传统节日,在家中拜天公、供奉灶神等,同时在饮食和服装上又吸收了当地特色。

  以娘惹菜而论,在中式烹调的基础上,加入当地的咖喱和各种香料,味道浓郁。同样有特色的还有娘惹服。娘惹服以色彩鲜艳著称,制作时融入中国传统的手绣法和镂空法。在鸡场街,有不少出租娘惹服的摊位。女性游客来到这里,往往会租上一套娘惹服,在老建筑旁留影。鲜艳的服饰、婀娜的身影,成为鸡场街一道美丽的风景。

  鸡场街为中国游客熟悉的还有知名特产店“三叔公”,这里的榴莲煎蕊颇受欢迎。所谓煎蕊,是以刨冰为底,加上用当地特色斑兰染色的糯米粉,再浇上椰浆 和椰糖,最后加入榴莲或芒果等辅料。一碗甜品,融入不同民族饮食文化,可谓鸡场街的缩影。(完)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民既是网络家园的参与者,也是建设者,更是维护者。通过鼠标键盘,网民记录身边激动人心的故事、感人肺腑的事例,带动更多的人向上向善,助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五个一百”,汇聚网民精品力作,网聚强大的正能量,让网络空间更加风清气正、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img src="//www.chinanews.com/cr/2023/0122/854951558.jpg" alt="" />

虽然和亲友一起守岁到很晚,

  “旭日始旦、天下安澜”,零点钟声敲响时,神舟十五号乘组从400公里高空的空间站里送来第一份兔年礼物。癸卯兔年,卯代表清晨,即太阳升起时。于是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为送来太空的阳光,祝来年的我们、家、国都能云程发轫,拥抱霞光万丈的每一天。

  此时,16时9分起连续出警两次的周维亮也收队回营,终于坐下来和来队一起过年的妻子和女儿吃上了热乎乎的年夜饭。

  在杨华金的鼓励下,1988年,杨平从扳道员岗位干起,也成了一名铁路人。他先后在杨漩、普兴、彭山、鲜滩等站任职,守护着父亲修建的成昆铁路。一趟趟慢火车在他的见证下,将攀西地区生产的钢材源源不断地运输向全国各地。

陈雅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