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尽一生毕一事 传递历史真相

来源: 天眼新闻
2024-06-02 17:05:09

  中新社南京12月3日电 题: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尽一生毕一事 传递历史真相

  中新社记者 朱晓颖

  “今年清明节我没能来,感到很抱歉,今天我来看你们了。只要还能动,我会尽我所能……”3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简称“纪念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走到遇难者名单墙前,对着墙上遇难家人的姓名念叨。

  冬日暖阳照在这位历经苦难的鲐背老人身上。在当日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中,她颤颤巍巍地从座椅上站起,带着自己的女儿、外孙女、外曾孙走到遇难者名单墙前,为南京大屠杀惨案中的死难者献上鲜花并深深鞠躬。仪式上,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纪念馆馆长周峰为遇难者名单描新。

  中新社记者观察到,当天的家祭活动,只有夏淑琴、艾义英、刘民生3位幸存者出席。随着时光流逝,能如常参加家祭活动的老人越来越少。目前,登记在册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8人。

  2023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6周年。86年前的冬天,侵华日军在南京烧杀抢掠,大肆屠戮,生灵涂炭。夏淑琴一家九口人中的七口人,被日军残忍杀害。当时只有8岁的夏淑琴和她4岁的妹妹夏淑芸侥幸活下来。夏淑琴被日本兵用刺刀刺中,鲜血直流,至今身上留有伤疤。

  夏淑琴数十载坚持为历史真相奔走。1994年,65岁的夏淑琴前往日本,成为战后第一位赴日控诉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幸存者。2006年,因日本右翼作家污蔑其是“假人证”,当时已77岁的老人愤慨赴日应诉,并当庭反诉对方侵犯名誉权,官司最终大获全胜。

  许多幸存者像她一样,有的赴日参加证言集会、为历史作证;有的在中国各地进行演讲,告诉后人勿忘国耻、面向未来;有的坚持搜集整理史料、撰写特殊的“传家宝”;有的在新媒体平台开设账号,用自揭伤疤的方式,告诉年轻人和平是多么重要、多么来之不易。每次讲述亲身经历,他们中的很多人夜晚会失眠、痛哭、情绪抑郁,即便如此,大家也选择继续下去。

  “南京大屠杀惨案为何是全世界的伤痛?”“南京大屠杀与当下的人 究竟有什么关系?”他们一直以亲历者、活人证的视角在回答这些问题;他们毕其一生,将传递历史真相视为使命和责任。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传承记忆行动”开展以来,幸存者后人正代际传承这段悲怆的家国记忆、世界记忆。通过海量书籍、口述、数字影像资料,他们家族的故事,正在被全世界越来越多爱好和平的人士看到、听到、了解和传递。

  “和平、和平、和平,一定要和平!”每次到纪念馆,夏淑琴老人面对媒体都会这样强调,这次也不例外。她说:“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完)

  <strong>“兔”的文化内涵</strong>

  要让花朵合时盛放,以满足客户需求,对郭财添而言无疑是重压力,这就到了考验眼力和经验的时候,“要看桃花生长的快慢,如果慢了,我们就要浇水,如果快了,我们就留一些叶子,可以(把桃花生长)拖得慢一些。因为把叶子摘光的话,水分都集中到花上面,开花就开得很快。”郭财添早已有了一眼可辨识花朵大约何时开花的本事。

  另据了解,据北京铁路公安处安检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春运以来,安检支队组织警力加强对北京七大火车站督导检查力度,要求各站安检部门视客流情况合理安排安检力量。期间,北京铁路警方共处理携带违禁物品案件9起,其中查获携带烟花爆竹进站案件5起、携带管制刀具进站案件2起,其他案件2起。

  <strong>要多做功课才能更好地在大陆扎根</strong>

  中国驻布隆迪大使馆举办“温暖迎春”新春联谊活动,在布中资企业联合会、华侨华人联谊会、布隆迪大学孔子学院和布各界友人共同打造了一台精彩演出。使馆临时代办王原说,活动充分体现出中布两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两国休戚与共的兄弟情谊。

牵挂不减

刘建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