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首发《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 助力全球减碳目标实现

来源: 安徽网
2024-05-30 10:28:23

  中新网上海5月2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首份以消费端视角研究碳排放的专项报告——《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5月29日由中国科学院在上海正式对外发布,将助力全球减碳目标的实现。

  《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由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牵头,联合中国 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专家,在长期积累和最新研究基础上共同编撰完成。

  基于专家团队消费端视角的全球碳排放研究最新结果,该报告通过分析1990年至2019年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消费端碳排放的演变特征,评估了典型产品的贸易碳转移效应。同时,提出对全球碳排放从消费端视角核算的一系列新认识,为全球减排和气候变化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中国科学院当天在上海举行《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专题新闻发布会,相关专家解读报告并呼吁统筹生产端和消费端,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核算体系,同时进一步优化方法学和数据质量,深化相关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更好地为全球减排和气候变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主编、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魏伟研究员介绍说,基于消费端的碳核算着眼于消费行为所引发的碳排放,能够全面核算不同地域或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刻画经济活动中的碳足迹,评估不同消费主体所引发的碳排放动态,更有利于明晰生产者与消费者碳排放责任归属,更好地践行公平正义。

  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1990-2019年间,主要发达国家消费端碳排放普遍高于生产端碳排放,主要发展中国家则反之。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非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地区生产端碳排放始终大于消费端碳排放,差值从1990年的14.7亿吨逐渐扩大到2019年的41.7亿吨。

  该研究报告还显示,1990-2019年间,中国消费端碳排放始终低于生产端碳排放,生产端和消费端碳排放差值由1990年的7.0亿吨增加到2019年的18.0亿吨;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强度降低83.3%,为全球提供更多的绿色低碳产品;2021年,中国因钢铁原材料产品贸易为其他国家承担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达1.0亿吨,因光伏产品贸易为其他国家承担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达2.5亿吨。

  《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指出,全球减碳目标的共同实现,最终要靠各国携手共进。该报告建议进一步加强消费端核算方法学研究,扩展研究产品的覆盖度,构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全口径碳计量技术体系,以期获得更加深入、精确和全面的核算结果,切实践行共同但有区别的减碳责任,加强南北合作,推动全球技术进步,共同应对人类挑战。

  针对消费端碳排放的未来研究和发布规划,魏伟表示,一是面向国际同行开放合作,广泛吸纳国外相关领域科学家和团队参与合作研究;二是进一步优化核算方法,融入包括各种碳源、碳汇在内的更多相关因素,开展全面、深入研究;三是为后续建立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口径碳排放数据库夯实基础。未来将根据研究进展,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研究报告形式适时公开发布。(完)

  在海南本地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方面,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强化对“桥头地瓜”“福山咖啡”等自贸港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促进特色产业优化升级,探索知识产权保护与乡村振兴相融合、共发展,形成地理标志调研报告和司法保护指南,助力热带农业高效发展。

  针对建材行业的碳排放大户水泥行业,实施方案提出,将持续推广节能低碳技术,降低水泥、玻璃、陶瓷等重点产品单位能耗和碳排放。到2025年,建材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4%,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水平降低3%以上,水泥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的熟料产能比例达到30%。

  据金门红十字会总干事吕忠飞介绍,经过金门红十字会协调,当地医院的救护车、医生、护士都在码头等候,患者一到达金门将马上被送进医院进一步治疗。

  在当天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她针对内蒙古传统能源未来发展表示,如果只是一味地在产量上做文章、不在产业上做文章,不把产业链拉长、转化率提高,就不可能改变简单“挖煤卖煤”的局面,煤炭、油气这些地下宝藏不能挖出来就拉走,一定要在内蒙古大地上转化增值。

  自2023年一季度起,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保险合同》(财会〔2020〕20号,以下简称新保险准则)的保险类金融企业,除按规定填报主要指标表和财务快报补充表,还需填报主要指标表(新保险准则)。

  同时,积极推进东、中线其他后续工程规划建设,加快东线二期可研报告修改完善,着力推进中线防洪安全保障工程建设,依法合规推进中线沿线调蓄工程论证实施,积极推进中线总干渠挖潜扩能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西线工程前期工作,争取早日立项,为尽快建设实施创造条件。

李大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