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持续居全国前列

来源: 人民日报
2024-06-25 05:33:33

  中新网汕尾6月24日电(张璐 李璐 周可 罗诗岚)2024年6月25日是第34个全国土地日,活动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数据显示, 自2023年以来,广东累计处置批而未供土地47.21万亩、处置闲置土地4.6万亩,完成“三旧”改造2.96万亩,完成增减挂钩项目拆旧验收0.67万亩,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持续位居全国前列,连续三年实现耕地净流入。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以全国1.9%的土地面积承载着全国8.9%的人口和10.9%的经济总量,用地“瓶颈”凸显,向存量要增量,向增量要质量,已成为土地利用的必然趋势。

  今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纵深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主动谋划,做好土地要素保障,精准配置资源;推行“田长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以“项目为王”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扩面提质。

  据悉,广东持续加大存量建设用地的挖潜力度,以城中村和低效工业用地改造为重点,全力打造节约集约用地“广东模式”。

  广州是低效用地再开发的试点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探索建立可复制推广的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体系和制度机制,为促进城乡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土地制度保障。今年4月,广州开发区、广州市黄埔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房票安置活动正式启动,黄埔区发出全国首张“依法征收、净地出让”城中村改造新模式项目房票。

  同时,广东还积极探索“工改工”路径,对低效工业用地进行升级改造。中山市莎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装配式卫生间产品生产业务用房的建设项目,是中山市首宗企业保留建筑物、完善用地手续的“工改工”项目。通过探索“留改并举+整体出让”模式,将其项目打造成涵盖产品研发、新材料新工艺运用、智能制造等的“金莎丽卫浴工业园”,有望为中山市带来5.5亿元的年产值和2700万元的年税收。

  今年以来,广东全面推行田长制,全省耕地网格和田长信息均已上线田长制信息化系统平台,共划定网格约8万个,实现全省2859万亩耕地全覆盖,共设定各级田长约11万名(含8万名网格田长)。

  日前,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耕地保护专项规划(2021-2035年)》,统筹山尾田头等连片整治潜力资源,建立全省耕地集中整治区数据库,划定了12个省级、21个市级和131个县级耕地集中整治示范区,并明确了2025年、2027年和2035年的农用地整理和耕地连片度提升目标。

  据了解,广东省42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试点已完成投资567亿元,已完成农用地整理6.0万亩,建设用地整理4.7万亩,生态保护修复面积38.9万亩,实现“扩面提质”。

  “今年以来,已收到全省各地新申报项目149个,其中2024年计划完成投资额超1600亿元。”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将继续坚持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实现储备一批、实施一批、建成一批优质项目,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完)

  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全年,北京市供应总量与去年基本持平,在供地布局方面,将继续坚持规划引领,综合考虑各圈层差异化区域发展特点合理布局拟供地块,坚持职住平衡,优先选择位于“三城一区”范围内、产业园区与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项目。

  丘威·西里维贾库表示,随着中国2月6日起恢复出境团队旅游业务,泰国将陆续迎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团队游客,而中国游客旅游消费观念较疫情前已有所改变,因此泰国旅游服务业也需要更新,需要推出更多适合中国旅游消费群体的旅游项目。

  2月7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重点谈“中国式现代化”。

  今年67岁的宋华坤生在长江边、长在长江边,对“母亲河”有着深厚的感情。

  2月8日,“健康中国我们行动”北京分站暨“健康北京美好生活”系列活动在安利北京旗舰体验馆启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长宁,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理事长王鸿春,健康北京行动监测考核专家组成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冯芮华博士,北京社区健康促进会副会长邹建荣,安利(中国)公共事务总经理王汝华等嘉宾出席,解读健康北京、健康中国建设成就,科普健康生活方式,倡导每个“自我”行动起来,聚沙成塔为“我们”组团健康。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主任贾伟平对<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记者说,医学界一直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技术研究、临床诊断、手术治疗等方面都有人工智能的身影。“如糖尿病会引起视网膜病变,在眼科医生奇缺的状况下,我们通过大样本的人群数据让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形成了带有反馈和自我调整的诊断技术,使得更多人在早期就能发现是否有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

陈雅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