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高法发文明确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不纵容

来源: 企业网
2024-05-30 22:32:37

  中新社北京5月30日电 (记者 张素)中国最高人民法院30日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其中明确,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不纵容。

  意见共计42条,分别从加强涉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推动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三审合一”实质化等方面,对当前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犯罪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和要求。

  意见提出,精准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准确把握和判断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成长经历、导致犯罪的深层次原因等,最大限度挽救涉案未成年人。对于主观恶性深、情节恶劣、危害严重,特别是屡教不改的,绝不姑息纵容,坚决依法惩治,确保司法公正。

  最高法还在30日发布5件指导性案例,涉及学生霸凌、虐待未成年家庭成员、违法向未成年学生售酒、婚内监护权、隔代探望等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这是最高法首次发布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专题指导性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研 究室负责人表示,本批案例效力位阶较高,各级法院应当参照案例,切实做好涉未成年人案件的审判工作。

  <strong>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strong>

  “在政策监管收紧和资产荒的双重压力下,市场化转型会加剧融资平台公司格局的分化。对于信用资质强、经营性业务发展好的公司,市场化转型有利于企业妥善处理财政和金融风险,加速去行政化体制改革;但对于信用资质弱、债务负担较重的平台来讲,脱离政府信用会导致融资压力增大,信用风险增加。”胡恒松说。

  “考虑到2022年的低基数效应,再加上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疫情对各行各业运行的扰动会逐步消除,努力恢复经济肯定是2023年首要任务,后续可能还会出台更多政策去支持,因此经济复苏是大概率事件,2023年的目标要比2022年实际增速高一点。”付一夫说,但另一方面,增速目标又较上年目标有所下调,“这是地方基于自身现实状况的考虑,三年疫情的长时间影响,容易产生所谓‘疤痕效应’,给城市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难以立刻消除,还需要一个适应期。”

  新年伊始,一大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上海、四川、重庆、福建等地接连启动重大项目,各地抢抓工期,强化要素保障,想方设法扩大有效投资,力争实现“开门红”。

  去年5月,习主席同马科斯通电话时,曾引用菲律宾一句名言,“不知来时路,不可致远途”。他说,我们要传承好中菲友谊,不忘初心,把握大势,写好新时期中菲友好的大文章,把中菲友好合作“一张蓝图绘到底”。

  “两个翅膀”指的是现场监测移动端和移动执法系统。“一个平台,两个翅膀”联动,记录了持证单位的监督管理过程,实现了对持证企业监管、监测、监察联动的闭环管理。

蒋湘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