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识局:内忧外患交织,“貌合神离”的G7峰会何去何从?

来源: 格隆汇
2024-06-16 14:36:11

  中新网6月15日电(张乃月)近日,美、德、英、法、日、意、加七国领导人和欧盟领导人齐聚意大利南部普利亚大区的一处豪华度假地,召开一年一度的七国集团(G7)领导人峰会。

  此次峰会的联合公报中,G7十多次强调“团结、一致”,但却未能达成实质性成果。不少西方媒体在报道此次峰会时,用上了“疲惫”“最后的晚餐”等词,甚至称G7“处于前所未有的危险之中”。

  G7峰会何以黯然落幕?这一所谓的“富国俱乐部”如今面临怎样的“危险”?这一机制还能走多远?中新网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进行深入解读。

  “貌合神离”“各有难处”

  意大利秀美的风光并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前来开会的领导人并没有看上去那么“风光”。相反,其中许多人正在自己国内面临不小的政治挑战,“各有各的难处”。

  首先是美国总统。在抵达意大利的前一天,拜登的儿子刚刚被定罪,成为美国史上首位遭定罪的在任总统子女。路透社称,随着美国2024年大选日临近,拜登当前正面临着严峻的选情。

  “明年出现在G7峰会上的,究竟会是特朗普还是拜登,是笼罩在峰会上的巨大未知之一”,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报道中说。

  德国与法国领导人的日子也不好过。在刚刚落幕的欧洲议会选举中,德、法两国的执政党表现糟糕。为重振旗鼓,法国总统马克龙甚至不惜冒着巨大风险解散国民议会、宣布提前举行议会选举。

  在英国,首相苏纳克将议会下院选举提前至7月举行,民调显示反对党或将迎来大胜;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领导的内阁只有16.4%的支持率;加拿大即将在明年举行大选,总理特鲁多也面临声望低迷的困扰,一度表示每天都想辞去自己这份“疯狂的工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G7国家努力对外“秀团结”,峰会难免受到国内“状况频出”的政局影响。

  “为了应对各国,尤其是美国(政局)的不确定性,G7峰会提出了很多目标,试图以超越政治变化的方式将它们固定下来。”崔洪建说。

  他还指出,这届G7峰会对西方而言很重要,它将为接下来在瑞士举行的“乌克兰和平峰会”、7月的北约峰会定调,因此各国更需要协调立场、彰显团结。

  然而,美国媒体在报道峰会时,通过《七国集团领导人齐聚意大利,躲避国内政治危机》这样的标题,精准概括出G7领导人的窘境。CNN称,这样的情形引发了人们的质疑:在本国民众的愤怒和不满中,G7在世界舞台上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

  焦点问题,各执一端

  各自“内忧”之下,G7峰会开得怎么样?

  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是这场峰会关注的焦点,但这些议题,也成了七国集团争吵的焦点。

  由于乌克兰危机久久未决,不少国家深陷“援乌疲劳症”。在利用俄罗斯被冻结资产向乌克兰提供援助的问题上,各国进行了长久的争论。CNN称,直到拜登飞往意大利参加G7峰会时,援乌计划还在讨论中。

  “欧美对乌克兰问题的看法存在差异,欧洲普遍希望取得平衡,避免自身利益受损。因为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大部分都在欧盟国家,一旦俄罗斯采取报复措施,受影响最大的也将会是欧洲。” 崔洪建指出。

  据法新社统计,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作为对俄制裁的一部分,西方冻结了俄罗斯央行价值约3000亿美元的资产,其中绝大部分在欧洲。

  因此,欧洲完全有理由担心乌克兰最终无法归还贷款、被冻结资产无法产生足够收益、这些资产最终会被归还给俄罗斯等问题。

  崔洪建指出,对美国而言,更需要看到具体的援乌金额,需要尽快落实援助计划。但欧美在这一问题上没有达成真正的共识。

  在巴以问题上,崔洪建认为,欧美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双方的分歧比在俄乌问题上的更多。

  首先,欧洲内部在这个问题上已有分歧,有的国家支持以色列,也有国家对巴勒斯坦表示同情。

  “如果没有美国此前提出的三阶段计划,美欧甚至无法在峰会上就巴以问题展开讨论。”崔洪建认为,只要美国继续像目前一样一味支持以色列,美欧双方的分歧和矛盾将难以化解。

  “无论欧美怎样努力协调立场,只要美国的单方面政策不改变,就很难出现解决当前巴以冲突的好方法。”崔洪建指出。

  除此之外,峰会期间各国在多个问题上争吵不断。比如,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反对在峰会最后声明中加入支持堕 胎权的直白措辞,就惹恼了美国和法国领导人。

  G7的分裂与矛盾从何而来?

  崔洪建认为,G7以所谓的世界最发达经济体自居,起初着眼于“经济治理”议题,矛盾并不突出。但随着近年来 G7的“地缘政治化”越来越强烈,美国试图将G7变为谋求自身地缘利益的工具,再加上G7国家影响力不断下降,集团内各方的矛盾不断加深。

  “最后的晚餐”?

  在分歧和争论中召开的G7峰会,见证了自身不断下滑的国际影响力。

  “抵制七国集团”“不要战争”“停止破坏地球”,峰会开幕当天,距会场60公里的布林迪西市聚集了大批抗议者,抨击G7在环境、和平、社会公平等领域未能发挥积极作用。由于会场周边每天都会发生抗议活动,意大利警方不得不在会场周边部署上千名警力。

  舆论场上,质疑G7所扮演角色和发挥作用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美国“政治新闻网”直白地写道,本次G7峰会中的六位领导人如同“跛脚鸭”,此次峰会更像是“最后的晚餐”,根本无法展示所谓“西方实力”。美国外交学会也刊文说,由于内部分歧和外部形势变化,G7的重要性受到质疑。

  与此同时,本届峰会还邀请到阿尔及利亚、阿根廷、巴西、印度、约旦等多国代表参加。有分析指出,这样的举措,反映出西方的“小心思”。

  “这反映出G7争夺全球南方的意图。”崔洪建说,“一方面,G7意识到非西方国家的发展和崛起难以遏制,西方已经很难真正代表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意志;另一方面,G7也希望对全球南方国家施加影响,以帮助巩固自身所谓的主导地位和既得利益。”

  崔洪建指出,如今七国集团插手的事务越来越多,但已与当前国际格局发展的客观规律相悖,“非西方力量崛起、多极化进程加快,这与以前由七国集团来主导国际事务的形式相矛盾。”

  他指出, “尽管G7在努力维持自身生命力,甚至希望发挥作用。但实际上,它的作用在不断下降,它的生命力也值得怀疑。”

  确实,赫尔松是俄乌两军过去半年交兵重点之地,一些地方反复易手,甚至如“绞肉机”一般。战争的残酷于此可见。可泽连斯基当真没功夫看普京的演讲?如果真是如此,这个总统当得也太不专业了吧?

  “宁愿送外卖,不愿进工厂。”曾支撑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传统制造企业,为何与新工人渐行渐远?00后工人“不稳定”由何而来?机器换人会是解决办法吗?

  船舶行业被政府列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对“中国造船产能严重过剩”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当时中国主要以附加值较低的散货船船型为主,世界占比高达70%。而韩国新船订单中,“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这三大船型分布比较均衡,且LNG/LPG、大型钻井装置等高端船型的份额较大。

  去年9月,王莉的幼儿园比往年少招了30人,空出来的一间教室,她决定用更小的孩子填满,于是新开了一个托班:主要招收2岁半~3岁的孩子。今年,如果招生人数进一步下降,王莉打算开更多托班,并考虑向更小年龄段延伸。托班收费不受政府指导价限制,每人每月是2700元,这笔“额外收入”就成了幼儿园当下的救命稻草。

  1982年,胡可一进入江南造船厂工作的第一年,恰好赶上包玉刚订造的第2艘散货船 “世谊”号完工。当时包玉刚专门邀请了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到上海为“世谊”号命名剪彩。

  船舶行业的贡献远远高出整个运输设备制造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了4.0%,但“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4.5%。造船业更是一枝独秀,《2022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显示,2022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09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72.9亿元,同比增长8.0%。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6.5亿元,同比增长70.0%。

吴雅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