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峡论坛)台湾教师的闽南文化情结:不管什么腔调,都是同一种母语

来源: 好奇心日报
2024-06-17 20:51:08

  中新社厦门6月15日电 题:台湾教师的闽南文化情结:不管什么腔调,都是同一种母语

  作者 叶秋云

  出生于台湾高雄,祖籍地在闽南地区,李姿莹从小浸润在闽南文化里,对闽南文化十分热爱。

  李姿莹与漳州结缘,也与闽南文化有关。2013年,还是研究生的李姿莹参加了闽南师范大学主办的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这是我研究闽南文化以来,第一次踏上闽南这块土地。”

  短短几天,李姿莹欣喜发现,漳州与台湾有非常相似的风土人情,给她一种回家的感觉,非常的亲切。“那一周的活动,除了让我对闽南从一种模糊的概念开始有了真切的新感受外,我还结识了很多好朋友。”

  李姿莹提及的“好朋友”,其中一位便是她的丈夫徐雁飞。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期间,漳州诏安小伙徐雁飞担任研习营活动的导游,与李姿莹就此相识,之后相知、相爱。

  2018年9月,从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后,李姿莹追随着爱情的脚步,入职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间文学、闽南民俗等课程。次年,她与徐雁飞组建了两岸婚姻家庭。

  在闽南师范大学,李姿莹还给学生上戏曲研习课。此次论坛大会上,她在发言中表达了对歌仔戏的热爱。她说,歌仔戏根在大陆,起于台湾,流传于两岸。

  “我虽然不是歌仔戏出身,但我很爱看戏。”出于这份热爱,李姿莹开始剧本创作、研究和学习演出,并把这份热爱带给学生,“希望把这么有趣和美好的文化传承下去”。

  2021年,李姿 莹创作的歌仔戏《开漳圣王传奇》在漳州市漳浦县上演。由闽南师范大学戏曲协会学生出演的这出闽南语歌仔戏,为两岸共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添了不少青春与传承气息。

  “我的学生们很有趣,因为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很多根本不会讲闽南语,所以他们的闽南语会有泉州腔、厦门腔、漳州腔等。”李姿莹说,不管是什么腔,都是同一种母语、同一种文化。“作为一名教师,看到学生们充满成就感的眼神,我觉得这就是闽南文化新的传承。”李姿莹说。

  来漳州近六年,李姿莹已视这里为第二故乡。“漳州的古城老街、闽南美食,熟悉的乡音,亲切的街坊邻居,还有我最爱的家人,这一切都让我深深爱上这个第二故乡。”

  在李姿莹看来,闽南文化在两岸共生共荣,承载着两岸民间艺术文化的精华,见证着两岸人民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结。

  经过3个月艰苦卓绝的斗争,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了决定性成果,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

  十大应用重点领域包括经济领域的制造业、农业、建筑、能源、商贸物流领域,以及社会民生领域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教育、商业社区服务、安全应急和极限环境应用领域。

  “花young青春”篇章共发布9个创新节目,打造花young舞台,焕发多彩魅力。《中国短视频大会》面向全网征集优质短视频创作者及作品,引领短视频行业发展;《Young在春晚》极富年轻态、综艺感,打造全民“闹新春”大联欢;《这young的夏天——2023夏日歌会》《奇幻VR音乐会》上演零距离沉浸式音乐歌会,唤起青春记忆;《央视频之夜》营造全方位互动体验,释放央视频品牌价值;《孩可以厨房》通过“10后”美食挑战,科普儿童健康饮食;《Flag立起来》开启30天正能量打卡挑战之旅;《真相推理所》呈现寓教于乐、生动形象的全民法治案例课;《挑战古人100天》以先进影像方式“穿越”,提供“沉浸式”的古代生活体验。

如果可以

台湾民众喜欢的大陆零食

  为此,香港特区政府设立了两大目标:让市民的生活尽量完全恢复至疫情前正常情况;全力落实在施政报告中提出的各项工作,增强发展动能,排解民生忧难,建立健康活力、关爱共融的宜居香港,并推动青年发展及教育,实现新飞跃。

钱惠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