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迎来“三十而立” 发布“百项工程和百项咨询”成果

来源: 极目新闻
2024-06-04 19:54:50

  中新网北京6月3日电 (记者 孙自法)2024年6月3日是中国工程院成立30周年纪念日,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纪念大会暨“百项工程和百项咨询”成果发布会当天在北京举行。

  在迎来“三十而立”之际,中国工程院经广大院士推选,精选出院士主导或参与的100项工程科技成果以及中国工程院100项战略咨询研究成果。其中,《中国工程院与大国工程》纪念画册将100项具有代表性的工程科技成果集印成册;《中国工程院与战略咨询》则梳理建院以来的咨询研究工作,收录100项对国家重大决策的形成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对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战略咨询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院士致辞表示,30年来,中国工程院团结凝聚广大院士和工程科技工作者,建设大国工程、铸就国之重器、建设高端智库、坚持学术引领,推进中国建造、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作出重要贡献。

  他强调,展望未来,中国工程院要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院士介绍《中国工程院与大国工程》主要内容说,大国工程振奋人心方面,“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和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国高铁、青藏铁路、特高压输电等成功实施。

  国之重器成果斐然方面,国产大飞机展翼长空、超级稻刷新亩产纪录、先进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成功研制、超级计算机屡创纪录。

  关键领域集智攻关方面,航空航天关键材料不断取得新突破,先进玻璃材料技术实现从跟跑到领跑,民航新航行系统全面应用。

  民生领域捷报频传方面,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技术体系保障城乡居民喝上“放心水”,污染防治 助力美丽中国,重大新药创制等护佑人民生命健康。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吴曼青院士介绍《中国工程院与战略咨询》主要内容说,30年来,中国工程院充分发挥广大院士多学科、跨领域优势,组织开展一系列“顶天立地”的战略咨询研究,产生一大批影响深远的咨询成果,为推动中国工程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聚焦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组织开展水资源、京津冀协同发展、制造强国、交通强国、航天强国、能源安全、碳达峰碳中和、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战略咨询研究,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组织开展“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咨询”“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系列研究”等咨询项目,长期滚动开展“颠覆性技术”“工程科技前沿”等系列研究。

  聚焦重大紧急突发事件,组织开展一系列应急对策研究,在应对98洪水、南方冰雪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疫情防控等方面,为国家提供及时、准确、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聚焦大国工程论证实施,组织院士专家开展科学评估。对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国家实验室、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等开展评估论证,为国家重大工程、重大任务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据了解,中国工程院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30年前的1994年6月3日,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完)

  美方的态度则比较微妙。有点酸不溜秋的。通话结束后不到24小时,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柯比表示,中乌领导人通话“是件好事”,但对是否进一步促进和平进程仍持有疑问。他强调,白宫事前对此并不知情。

  在例行记者会上提出相关问题的是总台央视记者,而不是一些外媒记者。这显然意味着中国方面相当乐意将这件事公之于众。更须注意,此前一天,中乌两国最高领导人刚通了电话。双方就中乌关系和乌克兰危机交换了意见。

  最近网上走红的淄博烧烤也引起了叶青的注意。据他观察,近期武汉市场的小龙虾消费季开始预热了,武汉小龙虾有走红潜质,可以将其打造成为武汉消费市场的亮点。他认为,五一节来临,可以大力打造消费“爆款”,吸引外地游客到来。

  2005年1月,1岁多的申聪在增城的出租屋内被人抢走,当时,正在做饭的晓莉被人捆绑并蒙上了头,等到挣脱时,儿子申聪已经不见。后来,晓莉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而申军良为了寻找儿子,辞去了工作,常年奔波在寻子路上。

  五一假期终于来了,你在哪?是去看人山人海,搞“特种兵式的旅行”,还是回老家,吃妈妈做的菜?或者足不出户,优哉游哉?不管在哪,假期的意义,绝对少不了一个“吃”。周刊君特别推出“五一就要吃”评论系列,小伙伴们会来讲讲,他们各自心心念念的家乡美食。也欢迎大家留言参与,看看哪个更馋人。

  这种“雇佣军模式”带来的直接副作用是:项目选择方向的失衡和错位。站在科研单位角度,其对主要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路线选择缺乏决定权,自身也没有足够资源布局。“有时单位想上的项目没有被批准,不太想上的反而被批准了,感觉项目能否被批准有相当大的随机性,所以干脆就把所有想做的、不想做的,着急的、不着急的项目都一口气报上去,看哪个能中。这就是为什么基础研究多年来的经费使用效益低下,因为选题并不是最好的,只能出小成果,出不了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前述基础研究所所长说。

李雅青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