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袋销售不能成为监管盲区

来源: 宣讲家
2024-06-05 05:18:30

  盲盒、盲袋这种销售模式的本意应该是,消费者在明确商品与价格匹配或大致相当的前提下,获得一些物超所值、幅度大小不定的商业优惠,是不确定性的商业促销行为。如今,有的消费者买到的盲袋产品涉嫌假冒伪劣产品或者二次销售品,有的甚至疑似是“三无”产品,实在让人郁闷。

  盲袋销售模式具有较强的信息不对称性,消费者通常只能依靠商家的宣传来选购,也因此容易被商家的夸大商品价值、虚构中奖概率等误导。一些商家还会对个别案例进行夸大宣传或发布虚假广告,明示或暗示盲袋中含有价值不菲的商品。

  在维权方面,盲袋商品往往也比普通商品难度更大。消费者收到的商品如果存在质量问题或完全不符合商家的宣传,一些商家往往会以盲袋盲盒商品本身带有不确定性、附赠品无法进行退换、盲袋 商品不退换等为由,拒绝提供售后服务。

  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消费模式,盲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刺激市场提振消费,但盲袋不能更不该成为监管盲区。任何商品的经营和销售,都应守规矩有底线,如此,商家才能获得更长足的发展。因此,盲袋销售的经营者须恪守诚信,要如实告知消费者盲袋内商品的大体范围、质量等情况,不能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市场监管部门要督促商家在盲袋营销中,把抽中各类商品的概率、商品品质等信息如实公开,同时对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营销行为及时进行查处。

  针对盲盒营销乱象,2023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了《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其中明确,食品、化妆品,不具备保障质量安全和消费者权益条件的,不应当以盲盒形式销售。在相关法规和规定的基础上,有关部门有必要结合消费者的投诉和反馈,对盲袋销售相关问题及时予以纠偏和规范。

  换个角度看,如果商家过度依赖盲袋等营销噱头诱导消费者冲动购买,那么很可能最终导致消费者信任度下降、品牌形象及自身商业信誉受损等情况。对于商家来说,把好盲袋里商品的质量关,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长期好感,从而获得更多收益。

  “‘游民’们通常在各地生活6至18个月,会跟当地发生深刻的联系。当‘数字游民生态’逐渐发展,全国会有几十上百个‘数字游民’据点,全世界有上千个‘数字游民’据点,那是不是可以想象,未来‘游民’们会在路上结婚生子?新的教育需求、新的学习模式会不会也由此形成?”许崧说。 文/本报记者 陈静 统筹/林艳 张彬 供图/受访者

<strong>  以精品、定制为主,价格有所上浮</strong>

  她曾把自己的生活定义为:带着电脑工作的背包客在南美慢旅行。后来,她才知道,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一名“数字游民”。

  <strong>诗与生活</strong>

  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发生强烈地震,伊斯肯德伦港的部分集装箱受地震影响发生倒塌,并在随后发生火灾。直至2月7日白天,火灾仍在持续,数百个集装箱起火,导致运营中断,迫使货运班轮将船只转移到其他港口。目前,官方尚未正式公布起火原因。(总台记者 孙建)

  徐女士的烦恼并非个例。一些智能家居产品现阶段还存在创新不足、功能较为简单、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让一些消费者在选择智能家居时心存疑虑。

黄馨士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