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税惠“添翼”助企向“新”发展

来源: 扬子晚报
2024-06-07 16:57:18

  中新网成都6月6日电 题:四川税惠“添翼”助企向“新”发展

  中新网记者 刘忠俊

  一架搭载橘色方盒的无人机缓缓 降落,游客惊喜地签收到无人机送上的咖啡……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成都世园会”)主会场,这样的无人机应用场景几乎每天都可见到。

  6月5日至6日,“聚力向新——‘看税收走基层’”网评品牌活动走进四川成都、德阳等地,实地了解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加速密码”,税惠“添翼”助企向“新”发展的磅礴动能。

  税惠“添翼” 助企乘势高飞

  距成都世园会主会场约45公里外的鹏飞科技园,以工业无人机引领的低空经济正在迅速崛起。生产车间里,身穿工作服的技术工人操作数控设备,将原材料逐一加工成生产无人机所需的各种结构件,组装完成后的一架架崭新的无人机整装待发,将投用于测绘、巡检、安防监控、应急等领域。

  企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初到成都时,纵横股份也遇到过相当棘手的问题。“当时公司正值规模扩大初期,自然人股东转增注册资本需缴纳大额个人所得税,一旦处理不当就有计划流产的危险。”鹏飞科技园一公司董事长任斌称,税务部门了解情况后,对公司享受相关政策优惠的条件进行了评估,确认符合条件顺利办理了税款分期缴纳计划,缓解了公司现金难题。

  自2022年以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出口退税、留抵退税等税收优惠超3000万元。任斌称,税费优惠政策等让公司在持续加大工业无人机研发投入上更有动力和信心。

  税惠是支撑企业高比例研发投入的底气来源。“产品研发过程没少遇到资金困难,好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成都一家生物制药公司负责人表示,2022-2023年该公司享受各项税费优惠近1.5亿元,享受的研发费用税费优惠近8000万元,节省下来的资金,继续投入研发以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和丰富产品线,市场竞争力也持续增强。

  智慧赋能全场景 高效办税促发展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务局办税服务厅月均现场办件4.3万件,是成都市纳税服务的“第一线”“主力军”。走进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闫女士正在办理税务变更和税控盘注销业务,取号后闫女士在税务工作人员引导下通过云桌面系统登录电子税务局和税控系统,几分钟后便在线完成税务变更和税控远程注销。“绝大多数涉税业务网上就能办理,大厅还有快捷窗口,来了就办,办完就走,对企业来说太便利了。”闫女士表示。

  “引入智能云桌面系统,现场辅导纳税人操作,前台窗口提供兜底服务。”成都高新区税务局局长杨林林称,云桌面系统日均使用量超过2000次,缓解了窗口压力,缩短了办税时间。为满足纳税人缴费人远程办理需求,办税服务中心还率先配置了“区块链”授权办理业务,通过云端认证,实现远程数字授权和代办服务。

  “智”造加成 打造大国重器

  东方锅炉氢能产业科技应用示范园,一系列制氢储氢运氢大型设备正在自动运转,一“熊猫”氢能公交车完成加氢操作后,缓缓驶出了园区。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东方锅炉投入了近1亿元研发氢能,累计享受到先进制造业加计抵减、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上亿元,在税惠助力下,东方锅炉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抢占氢能应用市场先机。“有了税收政策助力,将依托氢能产业园区持续深入科创研发,扩大氢能及燃料电池的应用范围,丰富氢能应用场景。”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财务部副部长李龑。

  而在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每年研发投入都保持两位数增长,计划2024年实现汽轮机研制数字化全覆盖。企业资产财务部部长武晓春表示,2023年在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方面就享受了超6500万元的政策红利,有6.3亿元的研发费用可享受加计扣除,这些省下来的钱,企业继续用于5G全连接数字化工厂建设。

  一直以来,四川税务部门积极落实各项税费政策,助力夯实制造业底子,激活市场创新因子。截止2023年底,四川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的企业数从2007年的124家增加到1.77万家,减免金额从1.98亿元增加到195.05亿元,税惠红利有效转化为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活水”和底气,全省主要创新指标稳步增长。(完)

  对于普通工人来说,想要定居永康,则是难上加难。永康曾在2021年上榜中国房价最贵县城榜第四位,仅次于隔壁的义乌和海南的陵水、万宁,平均房价达21860元/平方米。高昂生活成本降低了这座工业强县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对于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求学的大学生来说,回到永康的意愿并不强烈。有人笑称,“永康已经是人才流出的地方”。

  “在2022年取得的诸多成绩中,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大量承接是中国船舶工业的最大亮点。”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彦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不仅是LNG运输船份额不断攀升,还有大量接单高端客滚船、风电安装船以及双燃料船舶等,中国造船产品结构不断调整,正向高端制造迈进。

  随着国内各家船厂订单增多,“提高生产效率”成了不得不解决的现实问题。当时中国占据劳动力成本优势,但劳动效率低、造船周期长,仅为日本劳动成产率的1/23。

  广州造船厂是同时期“现代造船模式”改造最彻底的一家,其秘诀就是全盘模仿日本船厂。在管理和造船技术上,推广应用数控、高效焊接、预舾装、管子加工流水线、托盘管理等一系列当时最先进的管理模式,体制上成立了总装分厂,取消车间,按照区域造船要求,设立船体、外装、内装、机装、电装、涂装、管装等8个“课”。1994年,广船创造了3.8万吨散货船建造的船台周期和码头周期“双56天”的纪录,按这个速度,一年可下水万吨级船舶6艘,同时期日本效率最高的船台年下水万吨级船舶为8艘。

  江南造船集团也意识到了产品结构问题。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林青山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前后,集团根据自身技术储备和市场需求做出战略调整,针对气体船这一潜在增量市场,开始研发建造超大型液化气体运输船(VLGC)和超大型乙烷运输船(VLEC)。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最新报告表明,在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中国共有12种船型新接订单位列世界第一。其中,新接散货船、集装箱船、汽车运输船和原油船新接订单分别占全球总量的74.3%、56.8%、88.7%和66.1%。特别是在大型LNG船领域,2022年新接大型LNG船订单国际市场份额首次超过30%。

吴雅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