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普之翼”更有力(人民时评)

来源: 潇湘晨报
2024-06-03 21:20:18

  公民科学 素质的提升需要持续呵护和培养。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满足人们丰富多元的科普需求,关键在于持续完善全社会参与科

  “无人机飞行表演”、缠绕画制作体验、“飞天小豹”数字人讲解、“小小航天人”艺术团表演……前不久,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一场科普市集在上海黄浦滨江举办。通过互动体验、科普展示等形式,一系列好看、好玩、好学的科普产品触达普通市民,人们在“边玩边学”中探索奇妙的科学世界。

  科学普及是推动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前不久中国科协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稳步提升,反映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成效。当前人民群众对科普的需求与日俱增,更加多元。让科普深入人心,还需要在服务的精准性上下功夫。

  提升科普效果,要有高质量内容,还得与时俱进创新形式。如今,互联网日益成为老百姓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运用好信息化手段,有助于让科普触达更广泛的人群。“蒸馒头哪层先熟”“被陨石划破的航天器如何自动愈合”“如何运用热力学知识学会穿衣,不在寒冬中瑟瑟发抖”……借助新媒体平台,一些科普团队以图文、漫画、短视频等解析物理知识,不少产品成为爆款。“我和妈妈学科学”公益科普活动则以新媒体的方式,让亲子一起介绍家乡地理风貌、农林特产等,并解说其中的科学知识。这样的形式,提高了孩子们的参与度,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大众从科普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甚至“传播者”。

  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有必要抓好“薄弱一环”,让科普服务更加均衡普惠。我国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普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可以发挥科普大篷车等流动科普设施便利、灵活等特点,引导科普资源和服务向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倾斜。科技特派员、科技小院师生等是推动农村科普的重要力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方便乡亲们获得更鲜活有用的知识。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东莞1月11日电 (郭军 黄伟伟 蒋海龙)“我从2010年开始就在常平电子厂上班,前几天从工友那里得知有东莞东回南充的车,赶紧上网买票,居然让我买到了,真的是太幸运,想着可以回家看到孩子,昨晚高兴得睡不着觉。”来自四川南充的王大哥开心地说。

  累了就要休息

  因为重仓特斯拉,伍德旗下的基金一度成为全美十佳基金,实现了3年回报率165%。仅此一役,伍德成为与巴菲特并称的新一代女股神,头像甚至被印在了T恤上。她被粉丝们昵称为木头姐,被媒体夸赞为“最卓越的投资人”。

  2021年秋季,特斯拉市值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在2021年11月市值达到1.22万亿美元的新高。

  银行股股价在截至1月10日的过去12个月里表现不一,高盛在六大行中跌幅最小,累计下跌10.5%,美国银行跑输其他大行,累跌30.3%,花旗跌幅为27.0%,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分别下滑17.2%和14.6%,富国银行过去12个月累跌23.5%,而同期标普500指数下滑16.1%。

  <strong>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佩里(Joe Perry)在发送给第一财经记者的报告中表示,“高利率应该利好银行股,美联储加息将提升净息差水平,带动净利息收入,且美联储已经表态不会在2023年降息。</strong>只不过,经济衰退可能迫近,市场正将今年四季度的降息可能性计入价格。”

陈韦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