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专业调整的时代价值

来源: 钱江晚报
2024-06-12 08:17:24

   学科专业是高校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校进行招生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也是国家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实施宏观人才供给调控的关键环节。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高校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2年,全国累计共有265种新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新增本科专业布点1.7万个,撤销或停招1万个。专业调整力度之大、频率之快、数量之多前所未有,充分体现出我国产业转型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对我国高校教育结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持续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202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之后不久 ,教育部又印发《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对本科专业设置工作再次作出部署,旨在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据教育部公布的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2023年我国共新增备案专业1456个、审批专业217个(含国家控制布点专业160个,目录外新专业57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46个,备案撤销专业点1670个。

   频频发力的专业调整表明:我国高校专业已进入新一轮调整期。新一轮专业调整的历史意义是什么?预示着我国本科教育将向怎样的方向发展?

   其一,本轮专业调整是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如何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命题。强国建设,教育何为?同以往任何时候相比,世界科技竞争、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以及人民生命健康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如此紧密。强国建设的迫切需求对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等提出了强劲的耦合要求。本轮专业结构调整,主动增设体现科技发展前沿、反映国家战略需求、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命健康的本科专业,实质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专业调整,推动高校教育链与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显现出“跳出教育办教育”、着眼长远办教育的战略视角和超前布局。

   其二,本轮专业调整是构建我国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在需要。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起着龙头作用。“龙头”能否抬起来,核心是看人才培养结构能否与社会产业和经济发展结构相适应,人才培养体系能否与科技创新发展体系相匹配,而这两者,都离不开高校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目前,我国大学硬件条件都有很大改善,有的学校的硬件同世界一流大学比没有太大差别了,关键是要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学研判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一系列重要论述,揭示了学科专业体系是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柱和“龙骨”。进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学科专业体系改革是首要环节。

   其三,本轮专业调整是实现高校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由路径。当前,我国高校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但就重要性和迫切性而言,首先要解决的应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校分类发展问题,而这两个问题都绕不开专业优化调整。从世界一流人才培养的经验来看,拔尖创新人才从来都不是在单一学科和专业下成长起来的,推进跨学科交叉培养人才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路径。本轮学科和专业调整,在研究生专业目录中设置了跨学科交叉目录;在本科专业目录中,也开始尝试设置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这将为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开辟新的试验田。就高校分类而言,目前我国已形成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区域学术型大学和地方应用型大学的错位发展及区域结构布局。但从学科专业设置看,客观上仍存在着专业设置同质化、人才培养趋同化、就业竞争内卷化等现象。本次专业优化调整方案强化国家宏观指导,突出地方政府统筹协调职能,将为地方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区域发展急需和自身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等,主动形成不同类型高校错位发展的专业结构提供指导方向。

  以淡化专业、强化课程为调整重点

   本轮专业调整的目标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价值追求是构建自主人才培养体系,核心是推动高校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新一轮专业调整需要跳出“依据教育办教育”的思维,站在国家战略需求、民生需求和国际竞争需求的视角,综合考虑专业设置的国家属性、区域属性、特色属性和个体发展属性,逐步实现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深度融合。

   从历史上看,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长期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主导。这种做法,其优势体现在国家对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的把握更为精准,但也要注意到对市场快速变化和地方经济观照存在的不足。因此,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改革方案》中提出了国家对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思路:一是服务国家发展,二是突出优势特色,三是强化协同联动。强调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建好建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强调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形成人才培养高地,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实现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强调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的联动,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由于长期形成的通过专业设置进行教学改革、通过专业的组织形式进行人才培养等惯性思维,致使不论是在“双一流”大学还是在地方普通高校,本科阶段均有不少“年轻”的专业存在,有的高校更是几乎年年新设专业。但专业的增设并没有带来课程内容的变革,反而产生了课程知识更新相对滞后、出现“闭门造车”式的人才培养方式等问题。而且,我国以往的专业设置往往受资源配置影响较大,资源配置越多,专业越容易固化和窄化,从而与市场需求脱节。时间一长,专业改造愈加困难,最终只能撤销。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调整迭代的周期不断缩短,国家经济和产业结构对未来专业及其人才培养的要求更高、变化更快将成为常态。国际高等教育经验表明,专业的“潮起潮落”比较罕见,而课程的调整则是常见且应该的。因此,未来专业调整的重点应是淡化专业、强化课程,通过课程改革推动专业改造,通过知识更新推进专业升级。课程改革应当是实时进行的,专业改革应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当今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加速时代”,但高校的专业调整却总是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这就需要高校自身主动作为,建立适应经济变化的调整机制。譬如,高校可以通过调整课程和加强知识更新来实现专业建设;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高校可以通过课程资源共享推动专业之间的学科交叉;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推动教师与社会的接触,提升其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的能力。

   我国本科专业调整的历史,折射了时代变迁和专业的“命运”。学科专业的“命运”不仅关乎高校的发展,更关乎国家的未来,只有充分发挥高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中的自主调节作用,按照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理念,通过课程改革推动专业改造,才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记者韩毅禧报道?世界杯第二比赛日,卡塔尔多哈的哈里发国际体育场,迎来了首支亮相的前世界杯冠军球队,1966年的王者英格兰,或者,你可以叫他们最新的称号——上届欧洲杯亚军。而站在“三狮军团”对面的,则是他们从未在世界杯赛场上遭遇过的陌生对手,伊朗。考虑到本组的另外两支球队——美国和威尔士,这的确是一个不缺话题的奇妙组合。

世界杯是足球竞技之美的舞台,给人们带来美好的梦幻。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在《体育颂》中称体育是“天神的欢娱,生命的动力”。作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其魅力无穷,它使人们容光焕发。每届世界杯,都是来自世界不同国度,拥有不同风格的各路球星的献技,绿茵场上升腾一颗又一颗璀璨的球星。也是在上届世界杯上,我们认识了法国的齐达内,为夺取冠军,一剑封喉;英格兰小将欧文少年壮志,成了一颗新星;墨西哥布兰科奇妙的“青蛙跳”......这些都曾让人赞叹不已。

来自西班牙媒体《El Nacional》的最新消息,曼联主帅滕哈赫已经亲自联系了皇马的巴西左边锋维尼修斯,要求他不要与皇马续约,并转会曼联身披7号顶替C罗。

吉鲁的跑动、触球方式并不花哨,但对他身边的队友却颇为有利。因此,尽管已经36岁“高龄”,进球率也不高,但吉鲁却始终在德尚的战术体系里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果有人在赛前预测卡塔尔实力不够,肯定无法像以往的大部分东道主那样坐拥主场之利成功取胜,那这样的预测还算有谱。但如果有人预测卡塔尔面对厄瓜多尔理应踢得这样毫无还手之力,甚至一脚射正都没有,赛前我是肯定不愿意相信的。

仅次于阿根廷队的夺冠热门是卫冕冠军法国队。法国是上一届世界杯的冠军,在法国阵中,人才济济,姆巴佩、登贝莱、楚阿梅尼等一个个世界级的球员,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巅峰。这样的法国队,卫冕世界杯冠军自然大有希望。不过,就在法国队的世界杯之旅即将开启的时候,法国队主帅德尚却遭遇了一个雷霆暴击。

方芸紫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