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的端午韵味:楚国槲叶包 今日端阳粽

来源: 雷科技
2024-06-10 07:25:10

  中新社郑州6月9日电 题:2000年前的端午韵味:楚国槲叶包 今日端阳粽

  中新社记者 韩章云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一千多年前,中国唐代诗人元稹用诗歌描绘了粽子的模样,这与当下中国大江南北民众食用的粽子相差无几。

  粽子,古称糉、角黍等,是中国端午节的时令美食。粽子起源何时,观点不一。随着考古揭秘,古代粽子的模样被世人所知。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槲包,撒红糖。雄黄酒,驱蚊螂。”这首流传于伏牛山区河南卢氏县的民谣,是当地端午食槲包习俗的生动写照,在当地,槲包亦称槲叶粽。

  品尝卢氏槲叶粽,或许还能邂逅2000多年前的楚国余味。2015年,考古人员在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八号墓发现了40个槲叶包裹,包裹内有水稻、粟等种子。考古人员认为,这些2000多年前的楚国槲叶包,有可能是粽子的早期形式。

  据信阳城阳城址八号墓考古队执行领队武志江介绍,该墓葬是一座战国中期楚国贵族墓。墓葬随葬品丰富,有仿铜陶礼器、车马器、兵器、起居器及饮食器等,还发现了槲叶、水稻、黍、花椒、白芷、辛夷、梅、栗子等多种植物遗存,其中以槲叶包裹最为特殊。

  “墓葬随葬大量植物叶片包裹,由宽大的植物叶片层层包裹谷物种子后捆扎制成,呈厚圆饼状,直径10厘米至15厘米,厚3厘米至5厘米。40个较完整的槲叶包裹中,只有1包是带壳黍,其余为带壳水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室副主任蓝万里介绍,经鉴定,这些包裹的叶片是壳斗科植物槲树的叶子,叶背面未观察到绒毛,可能经过了处理。

  “得益于较高的地下水位所形成的特殊埋藏环境,城阳城址八号墓随葬的丰富植物遗存得以保存下来。”蓝万里表示,槲叶包主要被置于案上,应该是作为食物形式的随葬品,推测为粽子或是粽子的雏形,“这也揭示了墓主的饮食习惯——以水稻为主食,亦食用少量黍”。

  时光流转,楚国槲叶包的滋味我们不得而知。但以槲叶包裹食物的形式,至今在中国北方山区仍十分常见。

  如在河南伏牛山、桐柏山一带,有制作食用槲叶粽的传统。端午节前,山民采摘槲叶,去除叶背绒毛,裹上谷米、黍米、高粱或糯米,辅以红豆、红枣、花生、板栗仁、核桃仁等,用秸秆或草茎捆扎成扁圆柱形,煮熟后槲叶独特的清香与馅料融为一体,食用方式与粽子相同,这种食物在河南鲁山县称槲坠,在卢氏县名为槲包。(完)

  多名马湖村村民称,他们认得其中一个领头的是黄大发的手下。打人事件发生后,工程队填平了村民的鱼塘继续修路,村民被打的事情则不了了之。

  郑文隆致词时称,本船设计具有载运登陆战车、登陆艇、直升机、弹药、物资及执行医疗救援等功能,并具有匿踪型外观、电磁脉冲防护、智能型条水系统等特殊性功能,可为台海军提供离岛物资运补及人员输送。此外,如遇自然灾害,该舰还可以执行救灾、临时野战医院及国际人道救援,若是战时,因配置有完整的防空与对海面自卫作战能力,“玉山”舰能长时间在外海独立遂行两栖作战,执行增援、应援及归复离岛作战任务,并担任海上机动野战医院。

  他周六告诉记者:“我不认为(中国)领导人知道它(流浪气球)在哪里,里面有什么,或者发生了什么……我认为,这更是一件令人尴尬而不是有意为之的事情。”

  所谓“三分法”中,“竞争”是关键词。在布林肯的推动下,拜登政府为中美关系定性——竞争是主流。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刁大明说,美方的“竞争”,实际上是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大搞非法单边制裁、长臂管辖和脱钩断链,严重损害中国企业正当权益,无理剥夺别国发展权利,这不是“负责任的竞争”,而是无底线的打压遏制。

  我国的汽车排放标准升级虽然快,但每一次给汽车行业带来的震动都不容小觑。像这次国六a平稳切换到国六b的情况,是建立在近年来国内汽车企业在研发层面不断进步的基础上。

  5月31日,津南区八里台镇局部地面出现沉降现象以来,天津市立即启动群众转移和工程抢险,邀请国家有关部委专家现场会商。自然资源部、应急管理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20多位专家已经抵津,成立相关工作专班,深入现场勘察,在测绘、地质调查、工程建设等领域指导处置工作,每天24小时不间断监测,开展数据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当前,共组织工程抢险队伍11支,勘查设计检测单位7家,测绘单位3家,地质调查单位4家。

黄政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