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证券张忆东:港股的春天将延续 震荡期是精选核心资产良机|对话21世纪金牌分析师

来源: 封面新闻
2024-05-31 18:50:11

  编者按:21世纪经济报道携手“21世纪金牌分析师”评选获奖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首席分析师展开系列对话,探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议题,洞察产业趋势,聚焦生态之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易妍君 广州报道

  深度调整了四年之久的港股,自2024年4月下旬起迎来一波反弹。根据Wind统计数据,4月22日—5月20日,恒生指数累计上涨了21.03%。

  此后,随着外资获利了结,5月21日以来,港股开启了震荡模式。

  2024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资本市场的资金面和基本面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港股的反弹行情又将持续多久?

  近日,张忆东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谈道,2024年,中国经济增速有可能逐季好转,环境形势是温和改善。

  他认为,当前是外资回流中国资产的第一阶段,外资近期进行“高低切换”并引发“空头回补”,属于先知先觉的资金在“试水”的阶段。到了今年第三季度,特别是从8月份中报季开始,有望进入到外资回流的第二阶段,规模更大、受基本面改善的引领。

  对于港股,“当下港股开启大牛市并不容易,但2024年港股是多头行情。”张忆东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核心资产”概念的创造者,张忆东在2024年又提出了“新时代的港股核心资产”。

  张忆东指出,在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投资中国股票核心资产时,需要重视现金流量表的健康可持续,包括盈利增速、分红、回购具有可持续性。高增速时代已经过去了,叠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外部环境,新时代的核心资产要更强调股东回报的持续性。

  中国步入新旧动能转换后期

  21世纪:如何看待当前国内的经济形势?

  张忆东:中国经济步入到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后期。我们是从两个维度来看这个问题:

  第一,以房地产为代表的旧动能的退坡影响在弱化。2024年4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房地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的部署导向积极。“5·17”房地产新政开启之后,预计地产部门风险将加速化解,地产对经济拖累影响最大的阶段正在过去。这个预期的变化很重要。

  第二,新动能的兴起。所谓新动能有“三新”:

  一是消费新动能,未来10—15年,以“高性价比+银发经济”为核心的新兴消费趋势,将成为中国经济韧性的基石。在中国,1963年—1979年曾出现过“婴儿潮”,这一代人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积累了一定的财富。随着这代人陆续到达退休年龄,将驱动银发经济加速发展,推动中国的过高储蓄率向消费的合理转化。

  二是出海新动能。出海本质上是高水平的对外经贸关系。出口依然是中国重要的优势,但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出口将更进一步向出海升级。出海的目的是通过互相成就做大全球的蛋糕。

  概括而言,当前,中国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不再片面追逐GDP的高增速,而是追逐经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性,以及如何让经济发展与中国的大国地位相匹配。

  春节之后,特别是全国两会至今,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韧性开始被重新认知,海外对于中国经济的中长期预期开始发生积极变化。虽然当前对短期经济的分歧仍然较大,但是,积极的房地产政策、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正在成为市场一致预期,开始等待政策效果。

  21世纪:关于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一说法是否成立?

  张忆东:去年对于这个说法,我就持反对意见。当下,更加有信心、有理由否认中国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个说法。

  疫情之后,家庭部门整体心态趋于保守,叠加房价下行,2023年一度出现了比较密集的提前还房贷的情况,但这只是周期性的。去年,部分投资者开始提出所谓的“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衰退论”,担忧中国有可能会重蹈日本90年代的覆辙。

  中国居民2023年“降杠杆”与日本90年代资产负债表衰退其实是“形似而神不似”,有相似性,但逻辑上不一样,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并不是长期趋势,也不会持续压制经济。

  相反,经过短期“降杠杆”之后,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更健康。目前中国居民家庭的杠杆率60%左右,远低于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前日本居民家庭的杠杆率。这得益于过去十几年,中国政府持续优化地产政策,避免了极端房地产泡沫的出现。后续,房地产新政持续落地,房地产风险加速化解,从而避免房价和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下行螺旋。

  21世纪:中短期维度上,对于国内经济有何预判?

  张忆东:与2023年不同,2024年中国的经济形势有可能逐季好转,今年名义GDP增速下半年将强于上半年,主要是考虑到去年低基数叠加下半年PPI有望转正;实际GDP将保持平稳,今年一季度,国内实际GDP增速已经超预期,体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

  名义GDP与企业的毛利率以及主营业务收入相关度更高,因此随着名义GDP逐季改善,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上市公司的盈利,在未来几个季度都将逐季改善。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同时也是社会生活全面恢复正常化的第一年,叠加经济政策导向强调“看准了就抓紧干,把各方面的干劲带起来”但不搞大水漫灌,因此我们判断,今年的宏观形势是温和改善,不是经济下行,也不至于出现过热

  外资回流将分为两个阶段

  21世纪:今年以来,A股市场出现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张忆东:今年最大的变化是基本面的变化,即新旧动能切换进入后期,经济开始企稳,特别是名义GDP增速较去年改善较明显。

  这个变化对股市的影响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预期差”的修复阶段,对经济过度悲观的预期特别是对房地产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担忧,逐步消除,从而,空头回补、估值修复,这是近几个月正在发生的事;

  第二阶段,后续随着中国经济复苏,各个行业的龙头公司(也就是我们在2016年提出的各领域的核心资产)盈利将会修复,从而进一步引发盈利和估值同步修复的“戴维斯双击”。

  另外,A股市场自身的微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主要体现在政策环境的优化,以新“国九条”为代表的监管新规积极呵护A股投资功能,规范过度交易,规范融资和减持行为,有利于A股市场休养生息。

  对应到股市投资策略上,要及时调整方向。过去两年,“哑铃型配置”颇为盛行,其本质是经济悲观预期下的筹码博弈——配置低波动高股息资产,炒作小盘题材股,抛弃核心资产。

  但今年恰恰相反,经济企稳复苏,核心资产估值经过三年下跌已处于低位,兼具高胜率和高赔率,换言之,旧动能退坡期的“剩者”,将会成为今年及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复苏期的赢家

  21世纪:请谈一下近期的资金面。

  张忆东:首先,谈一下外资,短期甚至6、7月份外资可能处于“获利落袋”的观望期。2024年外资回流可能分为两个阶段,4月至今是外资回流中国资产的第一阶段,外资进行“高低切换”、空头回补,属于先知先觉的资金在“试水”的阶段。

  到今年第三季度,特别是8月份中报季开始,有望进入到外资回流的第二阶段,“老鼠拉木掀——大头在后面”,规模更大、受基本面改善的引领。

  两个阶段之间,短期甚至6、7月份外资可能处于观望期,等待政策效果,等待三中全会。

  其次,内资有三大趋势正在形成。

  第一,ETF扩容将成为中长期趋势,给A股和港股带来持续增量,有利于核心资产价值重估。

  第二,主动型投资正在发生类似二阶导数的改变,体现在公募权益基金和私募权益基金对核心资产的信心修复。2023年A股和港股都是减量市场,核心资产股价和重仓它的基金规模则呈现下行螺旋。今年,伴随着经济企稳,精选核心资产将有赚钱效应,并引发良性循环。

  第三,险资为代表的长线资金下阶段在港股的震荡期将持续进场。长期来看,随着鼓励分红、呵护投资功能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险资、养老金、社保、企业年金为代表的“耐心资本”将成为A股、港股的稳定器。过去数年险资等“长钱”持续布局港股,已经取得了港股央国企高股息资产的定价权。后续,核心资产的重估进程中,耐心资本的配置也将提升。

  21世纪:新时代的核心资产有何不同?

  张忆东:通俗地讲,核心资产是指各个行业中具有核心竞争力、受益于时代红利的龙头公司。时势造英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核心资产的具体范畴又有所差异。比如,00年代,核心资产就是受益于城镇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五朵金花”行情以及核心地段的学区房。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GDP增速从以往的“10时代”、“8时代”步入“5时代”;政策导向,积极鼓励“新质生产力”,提倡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对应到房地产,本轮地产政策放松目标在于“稳住”,推进地产健康平稳发展,进而经济稳中求进。

  在此背景下,新时代的核心资产应当符合“15+3”标准。“3”指的是股息率+回购收益率在3%以上,以良好的现金流支撑分红及业绩的持续性,也是股权文化走向成熟的标志;“15”指的是业绩增速不低于10%,高标准在15%以上,相当于名义GDP增速的2、3倍。重点在于,由股息、回购和净利润增长带来的综合回报至少能够超过15%,高标准在18%以上。

  总体上,对核心资产的重新界定,顺应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特征,不再片面追求盈利高增速,而更重视上市公司盈利的高质量、可持续性,更重视健康的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不提倡盲目的资本开支冲动,提倡积极回购和分红,提倡重视股东回报的优秀股权文化。

  港股迎“牛市”?机会何在?

  21世纪:4月下旬以来,港股大涨,是否受到主动型外资加仓的影响?大涨之后,港股是否将迎来震荡期?

  张忆东:大涨之后,港股在2季度后期及3季度初,可能将处于震荡期。

  首先,港股有完善的做空机制,跌深反弹之后往往会出现震荡。

  过去四五年,跌得足够深,风险释放得足够充分,以至于 今年有点阳光就能灿烂。4月份,主动型外资加仓港股的资金规模并不大,但由于做空港股过度拥挤,从而,“四两拨千斤”,引发一波逼空,导致港股大涨,而且走势很陡峭

  如此陡峭的走势,叠加外资短期对中国经济的分歧依然较大,这恰恰说明并不是主动型的买盘在拼命追高,而是对冲基金要防止自己被踩踏,所以选择平仓空单。

  港股的卖空比例(卖空金额占总成交金额的比例)去年三季度曾一度高达33%左右,历史罕见。今年年初,港股卖空比例达到30%左右。

  从今年4月初,外资开始“高低切换”时,港股卖空比例从20%多快速回落,一路回落。截至5月17日,港股的卖空比例已回落到13.7%,处于2014年互联互通以来的58%分位数,且已经处于2018年至今的均值(15%)以下。按照历史经验,每次卖空比例接近10%左右时,市场就开始震荡。事实上,5月21日当周,港股已经出现调整。

  其次,“Sell in May,go away”的季节性规律可能重演,导致外资短期对港股进行“获利落地”转向观察期。通常6、7月是外资的度假季,今年4、5月港股的快速上涨之后,外资进入等待政策红利的落地以及基本面数据随之变化的观察期,并且也在等待三中全会。

  21世纪:有观点认为,2024年港股将迎来牛市,对此,你怎么看?

  张忆东:今年3月,我写过一份报告《港股的春天》,提出2024年“春”回港股,港股市场充满机会,可能会出现“雨后春笋”般的普遍性机会。但是,“春天”只是个形容词,形容生机勃勃、形容基本面和政策面的改善,不是按照春夏秋冬来时间排序的。

  港股有春天,有反弹行情,但是,未必有如火如荼、大牛市一般的“夏天”。经典意义上的“牛市”是要创新高的,也就是说恒生指数要突破2018年33000点,至少要突破2021年2月的31000点。目前看很难,压制港股的中长期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特别是地缘政治。

  坦率说,当前不是港股大牛市的开始,当下港股开启大牛市并不容易,但2024年港股是多头行情,今年可能涨出未来数年的高点区域

  未来几年有望比过去4年要好,港股或可类比1993-1996年的日本股市或者过去十多年的A股,也就是“螺蛳壳里做道场”。

  21世纪:港股后市将如何演绎?

  张忆东:今年的港股行情将分为两个阶段,而行情高点或是四季度,“爱在深秋”。

  当前是港股2024年反弹行情第一阶段的尾声,后续或将震荡期。4月初以来,美债收益率在高位震荡,海外机构投资者愿意寻找更具性价比的机会,外资进行“高低切换”回流“洼地”港股,推动港股的空头回补,进而吸引内资加仓,内、外资共振驱动港股短期快速走强。

  6、7月将是恒指及恒生科技指数的震荡期或者整固等待期。过去数年形成的熊市思维使得港股行情不会一蹴而就,叠加6、7月份是外资传统度假季,所以,外资主导的港股板块需要警惕短期回调风险。但是,6、7月份,保险为代表的内资拥有定价权的领域,特别是高股息央国企龙头可能逆势上涨。

  总之,本轮港股行情的持续性关键在于中国经济改善的持续性,一旦行情因为情绪的波动或筹码博弈而出现震荡调整,则是逢低配置港股核心资产的好时机。

  21世纪:在港股市场,哪些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张忆东:投资港股切忌情绪化追高,而立足长期价值来配置高胜率资产。

  按照目前的节奏,建议6、7月重点配置中资有定价权的央国企龙头,特别是公用事业领域的高股息资产,另一方面,逢低精选港股新时代核心资产,淘金互联网、消费、出海产业链、先进制造等领域龙头。

  2022年初以来,我们持续推荐战略性配置央国企高股息龙头。当前,港股高股息资产对于中国内地配置型资金仍有较强吸引力。截至2024年5月10日,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的股息率为6.7%,与10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的利差达到4.4个百分点。

  2024年港股高股息资产的投资策略可以从类“纯债”策略转向类“可转债”策略。

  这是因为中国经济企稳复苏,今年修复动能较大的港股高股息资产,建议关注地产产业链、水电煤燃气等公用事业。

  后续,伴随着“517”地产新政的落实,可以精选房地产相关产业链的地产、物业、有色金属、建筑建材、家电家具等领域基本面改善超预期的龙头。

责任编辑:何俊熹

  作者:王宜玄、周畅

  南沙区政府介绍,目前,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境内投资(简称“QFLP”)试点和QDLP试点均已成功落地。其中,QFLP是将境外的资金“引进来”,QDLP是便于境内的资金“走出去”。

  关于三星堆奇特的青铜器,民间始终流传着许多荒诞不经的解释,有的说是来自外星文明,有的说是来自西方,甚至认为与南美的玛雅文明是同族。考古和历史学家不得不一再纠正这些误读。三星堆是中国青铜时代一支独特的文化,但并没有那么玄乎。

  宁波,在宋朝时称明州,可谓汤圆的故乡。相传当时明州兴起一种新奇食品,用黑芝麻、猪脂肪油、少许白砂糖做馅,再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南宋诗人姜夔诗云“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其中颇为奢侈的“珍品”即指汤圆。

  随着气温的回升,全国从南到北将陆续进入春季农业生产的大忙时节。记者在全国小麦第一大省河南看到,这里8500多万亩冬小麦返青吐绿,正在抓紧浇灌。

  《天府文化对话世界》在全世界推出将让更多的人了解成都厚重的历史。希腊阿波罗太阳神庙专家Ioannis Fappa通过视频表达了祝福。“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我相信这和古希腊的文明有着许多共性关联,希望未来能到中国来看看。”

卢佳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