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车企角逐全固态电池技术 产业化提速

来源: 半岛晨报
2024-05-30 18:34:41

  中新社上海5月29日电 (浦帆)作为动力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固态电池成为各大电池企业、整车企业、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近期,全固态电池产业化提速的消息纷至沓来。

  5月24日,上汽集团正式宣布,将于2026年量产全固态电池。4月12日,广汽集团发布全固态电池走过试验阶段、将于2026年量产装车的消息。国外方面,日本丰田、日产、本田分别计划于2027年、2028年和2030年开始向市场投放搭载全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供应商企业韩国三星SDI、SK On、LG新能源也纷纷发布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计划。

  据国盛证券预测,2025年全球固态电池需求量为17.3吉瓦时,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需求量有望超200吉瓦时,2025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65.8%。

  全固态电池之所以被寄予厚望,主要是因为其具有性能优势,理论上能彻底解决电动汽车目前在安全性、续航里程、电池成本等三方面的痛点。

  首先是安全性。现阶段,电动汽车主要使用液态锂电池。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告诉中新社记者,液态锂电池使用的电解液是可燃的,在发生短路或受到穿刺等情况时,电池有起火的风险。而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来传导锂离子,不含易燃易爆的成分,从根源上消除了安全隐患。

  其次是能量密度,电池的能量密度直接影响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李峥解释说:“由于固态电池更加稳定安全,使用的温度区间大幅拓宽,在电池材料体系稳定可靠的前提下,可以使用更高容量的正负极材料,在更轻更小的电池系统中储存更多的电量。”

  早在2020年,中国工信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编写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中就提到,到2030年和2035年,高端能量型动力蓄电池质量能量密度分别要达到每千克400瓦时和每千克500瓦时。由于现有液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难以突破每千克300瓦时,因此发展固态电池成为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方向。

  此外,固态电池也有望大幅降低电池成本。目前在一辆电动汽车中,电池系统的成本约占40%,而正极材料则占到整块电池成本的40%。“考虑到与电解液的匹配性,正极材料通常是磷酸铁锂和三元锂两个选择。”李峥表示,固态电池可以拓宽正极材料的选择,这提供了清晰的降本逻辑,“全固态电池的成本有望实现40%的降幅”。

  其实,半固态电池当前已逐步实现装车,如智己、蔚来的相关车型,但从各企业发布的计划来看,距离全固态 电池量产至少还有两三年时间,瓶颈在哪儿?张翔指出,目前固态电池的工艺还不成熟,废品率相对较高。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性产品,可以沿用一些传统锂电池的工艺和技

  “全固态电池的实验室样品已经具备很好的性能。”李峥表示,但从实验室阶段到量产还需要攻克一些难点,例如工艺和装备需要革新,以及制造能力稳定性需要提升,“传统液态电池的生产线是不能用来制造全固态电池的”。

  胡可一回忆说,当时恰好江南造船决定将单船造船能力由3万吨提升到6万吨级,并于1984年底争取到香港船东泰昌祥轮船公司的订单,为其建造了6.4万吨巴拿马型散货船。在此基础上,逐渐开发出后续7代巴拿马型散货船,创造出中国在国际船舶交易市场上的第一个挂牌交易品牌“中国江南型”。

  2003年4月,作为中美共同保护和研究大熊猫计划的一部分,来自上海动物园的“乐乐”(雄性)和来自北京动物园的“丫丫”(雌性)乘坐飞机抵达孟菲斯。2022年12月,美国孟菲斯动物园宣布,将把旅美大熊猫“丫丫”和“乐乐”归还中国,结束20年的租借期。

  上世纪90年代末,广船国际(原广州造船厂)为瑞典格特兰航运公司制造两艘高速客滚船,成为中国第一家建造客滚船的造船企业。1997年,沪东中华启动了液化天然气运输船(LNG)的研究工作,经过十年技术攻关,于2008年交付了国内首制LNG船,在全球LNG船建造市场上,再次打破日韩垄断的局面。

  谢钟当时表示,鉴于两只大熊猫已进入老年期,“丫丫”目前患皮肤病的情况也不适宜继续展出,中国动物园协会已与美方积极协商,尽早接回两只大熊猫。国内媒体22日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目前中国动物园协会已派遣专家前往美国,主要目的是协商“丫丫”回国的相关事宜。该人士还表示,如果4月7日合同到期前,能把“丫丫”回国的所有手续办理完成,按时回国,甚至是提前回国都是有可能的。

  因为表现好,李廷钱从一线装配工不断升职,2006年他成为班长,又升职车间主任。2014年,他做了厂长。现在,他是王力安防制造基地的生产总监。王力安防有不少像李廷钱一样从普工升职为管理层的员工。三年前,王力集团统计在职20年以上的员工,就有四五十个。2021年,王力安防赴港上市,李廷钱也分得了股权,“公司很多老员工都有股权激励,对公司管理和技术上有贡献的还能额外增加股权。”

  如果仔细观察,近三年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公布的造船三大指标的计量单位出现了变化,在单一载重吨(DWT)口径基础上,增加了更国际化的修正总吨(CGT)指标。国内修载比(CGT/DWT)已从2020年的0.356上升到2022年的0.468。“修载比提高,说明承接的高端船舶更多了。”李彦庆说。

蔡嘉山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