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美国“债主”再次背道而驰:日本美债持仓七个月里首降,中国持债脱离十五年最低

来源: 砍柴网
2024-06-19 05:50:47

  来源:华尔街见闻

  今年4月日本继续位居美国国债的最大海外持有国,但所持美债减少375亿美元至1.15万亿美元,脱离近两年高位。中国大陆仍为美债第二大海外持有地,4月持仓增加33亿美元至7710亿美元,止步三个月连降并脱离2009年3月以来最低。

  6月18日周二,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显示,今年4月日本继续位居美国国债的最大海外持有国,但所持美国国债减少375亿美元至1.15万亿美元,止步六个月连增。

  3月时,日本曾增加美债持仓199亿美元至总量近1.19万亿美元,连续第四个月创2022年8月日本政府干预汇市前月以来新高。

  有分析称,日本3月结束负利率后日元一再走软,可能4月末干预汇市、抛售美债。3月时美联储维持年内三次降息预期,美债价格曾反弹。

  中国大陆仍为美债第二大海外持有地,4月份所持美债增加33亿美元至7710亿美元,止步三个月连降并脱离2009年3月以来的十五年最低。

  4月时,经济数据显示美国通胀持续高位,降低了美联储短期内降息的可能性,美国国 债收益率一度触及五个月来最高水平,并推动美元指

  最新的TIC数据显示,在前十大美债持仓最多的国家地区中,今年4月仅有四个增持美债,总持仓排名第六位且代表对冲基金兴趣的开开曼群岛增持165亿美元为增幅最多。日本减持美债规模相对最大,减持排名第二位的是总持仓居于第五位的加拿大,减持美债247亿美元。

  总持仓排名第七位的比利时减持美债47亿美元至3120亿美元。而在前十大“债主”列表之外,总持仓排名第17位的沙特4月份所持美债减少5亿美元至1354亿美元。

  数据还显示,美国4月长期投资组合证券的资本净流入为1231亿美元,高于3月前值的1005亿美元。4月国际资本跨境投资净流入662亿美元,显著弱于前值的1021亿美元,其中,外国私人资金净流入为442亿美元,外国官方资金净流入为220亿美元。

  自2019年6月持仓超越中国以来,日本一直是美国国债最大的海外持有国。2023年全年,日本只有2月、5月、9月三个月持仓下降,全年持仓净增加631亿美元。截至今年3月,日本持仓连续六个月、最近十个月内第九个月增加。

  而从2022年4月起,中国的美债持仓一直低于1万亿美元。2023年一年,中国的美债持仓净减少508亿美元。全年只有3月、11月和12月三个月增加,减持的九个月中,除4月和10月外,其他月份均减少超过100亿美元。

  中国4月末外汇储备环比下滑448亿美元至32008亿美元,降幅1.38%。国家外汇局称,当月受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数据、货币政策预期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上涨,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总体下跌。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下降。

  在外汇储备下降的同时,人民银行连续第18个月增持黄金,4月黄金储备小幅增至7280万盎司。据世界黄金协会统计,今年一季度全球央行黄金储备增加了290吨,继续显示出强劲买入态势。在资本市场波动的情况下,土耳其、中国和印度央行购金量“领跑”全球。

  美国TIC报告是由美国财政部每月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数据,包括外国购买和出售美国国债、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公司股票的动向,用以衡量外国对美国债务和资产的需求状况。

责任编辑:李桐

  银行界人士和法律界人士更是明确指出,“银行将永久冻结部分存款账户”的说法是“一眼假”,不可能出现类似的政策、文件或内部信息。因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银行必须保护存款人利益。商业银行法的第三章即是“对存款人的保护”,首条就明确“商业银行办理个人储蓄存款业务,应当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对个人储蓄存款,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查询、冻结、扣划,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一路走来,张伟丽经历过辉煌,同样也有挫折,但她始终初心不改——在波士顿的赛前新闻发布会上,从登台亮相到发言,张伟丽赢得了比莱莫斯更多的喝彩和掌声。

  聚餐郊游、观赏歌剧、情感引诱……我某军工集团工作人员,在意大利留学进修期间被美国中央情报局罗马站人员渗透,对对方产生心理依赖,步步坠入间谍网。

  “黑产就是抓住这点,知道保险公司无法证明所有服务都没有瑕疵,就会捏造虚假证据,逼保险公司就范,其实这种情况对保险公司挺不利的。”黄帆说。

  “结果没人发现,我就顺着化粪池快步走,不敢跑啊,害怕惊动门卫。我连鞋都没穿,就穿了一件短裤。”阿水回忆,这几十米路,他走得心惊胆战。

  除了容貌焦虑外,未成年人还面临着新式营销的冲击。各色医美App将广告营销内容和素人整形案例混在一起,在首屏展示,配合免费的“模拟双眼皮”“AI测肤质”等技术型测试项目,以及大量“新人特惠”“错过等一年”等销售手段,吸引年轻人的眼球。此外,部分广告以个人分享的形式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一些平台甚至成为虚假信息的重灾区。真真假假之间,未成年人很难辨别。

吴彦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