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爱尔眼科荣获2024年度“未来健康产业之星上市公司”奖

来源: 半月谈
2024-06-25 00:08:39

  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的战略选择。6月22日,第二届中国上市公司产业发展论坛在合肥召开,爱尔眼科荣获组委会颁发的2024年度“未来健康产业之星上市公司”奖。据大会介绍,这一奖项彰显了资本市场对爱尔眼科在提升公司管理能力和加强与投资者沟通方面的卓越成就给予了高度认可。

  多年来,爱尔眼科坚持创新驱动、持续深化改革,大力推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同步国际水平,医疗质量、服务 水平、品牌价值不断提升,经营发展稳步向好,盈利能力持续增强。根据财报,2023年,爱尔眼科实现营业收入为203.67亿元,同比增长26.43%;归母净利润为33.59亿元,同比增长33.07%。这也是爱尔眼科上市十四年来实现的营收净利第“十四”连增,与此同时,爱尔眼科“1+8+N”战略稳步实施,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爱尔眼科的门诊量达1510.64万人次,同比增长34.26%;手术量118.37万例,同比增长35.95%。随着居民眼健康意识逐步增强,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及国家近视防控战略、防盲治盲等政策推进实施,公司品牌影响力得到持续提升。此外,经营规模和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等,共同促进了业绩的增长。

  医疗服务能力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健康需求的根本所在。年报显示,2023年爱尔眼科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生率0.0166 %,远低于国家统计三甲医院的发生率约0.03%;玻切术后眼内炎发生率0.0088%,远低于国内外相关统计的发生率0.05%。

  自成立以来,基于中国眼科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爱尔眼科顺应国家分级诊疗趋势,在发展中探索并建立了“中心城市旗舰医院—省会城市医院—地级市医院—县级医院”的分级连锁模式,即上级医院可以为下级医院提供医疗技术支持,下级医院可将疑难患者转诊到上级医院。如此“横向成片、纵向成网”的立体化眼科医疗服务体系,可以让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方便的眼科医疗服务,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董事长陈邦表示,作为一家拥有全球规模和医疗服务能力的眼科医疗连锁机构,爱尔眼科持续深化“创新驱动,科技爱尔”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大与国内著名高校的校企合作,提升医教研协同发展水平。截至目前,爱尔眼科已构建起“多院、多所、五站、三中心、三基地、一平台”的医教研一体化创新平台体系。不仅打通了从专科、本科、硕士生、博士生到博士后的全建制人才培养体系,还建立了国际化临床诊疗、临床培训中心及科研机构,持续推动眼科学、视觉科学以及各亚专科前沿和临床应用技术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模式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改善医疗服务体验、提升医疗效率的重要途径。爱尔眼科积极推进“数字眼科”发展新模式,早自2018年起就启动了数字化转型。凭借覆盖广泛、类型丰富的眼科临床数据与病例资源,建立了眼健康大数据中心,实现了医疗、教育、科研、管理、服务等多方面的数字化升级。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医疗服务的精准性和效率,更让基层患者也能享受到高水平的眼科医疗服务。

  未来,爱尔眼科将继续以高质量发展为宗旨,秉承“使所有人,无论贫穷富裕,都享有眼健康权利”的初心使命,全力推进“1+8+N”战略的实施,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眼科医学中心”,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可及的眼科医疗服务,为切实提高我国眼科医疗技术水平,推动人类眼科学与视觉科学进步贡献力量。(环球网)

  根据北京市对流感样病例的采样监测数据,2023年第4周(1月23日至29日),北京共采集、检测流感样病例呼吸道标本453件,其中新冠病毒核酸阳性23件,阳性率5.08%(前一周为11.59%)。

登上元宵晚会舞台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5日18时,此次活动吸引18个国家、约4亿人次“云”联欢;包括柬埔寨国家电视台、蒙古国牧民电视台、印度《喜马拉雅新闻纪事杂志》网、斯里兰卡Dialog电视台、丝路新观察、美国华人网、泰国《星暹日报》、老挝巴特寮通讯社、缅甸《金凤凰报》、巴基斯坦《外交视野》、孟加拉国《Jago新闻》等多国媒体、机构集中报道本次系列活动。

  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胡洋1月30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其实病毒没有凭空消失,因为很多人已经感染过了,短期内不会再感染,所以感觉病毒彻底消失了。”

  数百人可能被困在瓦砾下。地震死亡人数还可能继续攀升。

  此外,在实施青海湖湿地保护与修复、科研监测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项目,启动制定青海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半咸水湖泊水生态环境评价标准等标准规范等基础上,建立青海湖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机制,与地方政府协同联动,合力推进青海湖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创建。同时,不断强化科技科研支撑,成立了中科院水生所青海湖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环境科学观测野外台站,建设青海湖视频监控点和鸟岛数据中心、青海湖空基无人值守湿地鸟类监控系统和湿地监管大数据平台,在流域设置300个生态监测地面定位监测站点,全面搭建覆盖全流域的科研、监测与评价评估平台。并开展青海湖流域湿地野生动物天敌物种、青海湖流域植物多样性、青海湖湿地生态和生物多样性、青海普氏原羚等监测调查,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监测监管能力得到强化。

邓恭信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