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砖雕的西安青年:刻刀为笔墨 古砖会“说话”

来源: 红网
2024-06-19 01:04:21

  中新网西安6月18日电 题:痴迷砖雕的西安青年:刻刀为笔墨 古砖会“说话”

  作者 李一璠 党田野

  仲夏时节,在秦岭山下的西安市长安区滦镇内,可远眺山脉巍峨绵延,可近观乡野花浓草盛,此间隐匿着一间砖雕馆,记者走进其中一探究竟,只见砖雕手艺人倪朋辉正聚精会神地紧握刻刀,在古砖上仔细雕刻着。

  西安青年倪朋辉出生于当地一个砖雕世家,耳濡目染下,儿时的他就对砖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曾在一家博物馆从事古建筑修复工作,在此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物知识。怀揣着对砖雕传统技艺的喜爱,最终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专职古砖雕刻师。”倪朋辉说。

  他介绍,砖雕拥有悠久的历史,曾被广泛使用为房屋的装饰构件。“制作一块合适的砖,是决定砖雕能否成功的关键。”倪朋辉谈道,传统的制砖工艺十分考究,需选用上好的粘土,经过存储、晾晒、粉碎、沥泥后,发酵三年除去土性,制成砖坯。砖坯制作好后,还需经过阴干、烧制、沁砖等工序。

  “看看这样一块好砖,制作周期长达数年。敲击砖身,声音清脆,如有钟磬之音。”倪朋辉说。记者环顾其工作室,此间摆放着大小不一的砖雕作品,包含人物肖像、历史典故、经典图腾等各异题材。

  “首先我们得把砖的尺寸进行定格,定格后画稿、打粗坯、细雕、修补、打磨,最 终成型。经过多道工序后才能做出一件‘会讲故事’的作品。”倪朋辉一边制作一边介绍着。

  除了制作雕刻用砖,倪朋辉还经常四处搜集古砖,在其砖雕馆内,陈列着众多不同年代的古砖。记者了解到,古代建筑多为砖石结构,作为装饰的砖雕也因此而兴。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砖雕市场逐渐萎缩,这门技艺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如何为古砖注入新活力,成为倪朋辉这一批青年手艺人思考的课题。

  “如何更好地传承古老技艺,我认为需要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既要实用,又要蕴含古老技艺的韵味。就像把原先只用于‘王侯将相’的精美砖雕,融入百姓家里面,作为日常器具去使用一样。”倪朋辉称,无论用砖雕做背景墙、玄关,还是茶台、桌面摆件,都是在向人们展示这门古老的技艺以及雕刻之美。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能让更多人了解、学习这项技艺,通过大家的创新创作,让古砖“讲述”更多鲜活的故事。闲暇之余,倪朋辉还将雕刻的过程通过视频分享于网络,他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和关注砖雕。

  郭珍就是其中一位,抱着对砖雕的好奇,郭珍跟随倪朋辉学习砖雕技艺,她认为,古老的砖雕重归当代生活场景,有利于让更多人体会砖雕中深藏的中式美学。

  采访结束之际,夜幕将至。“工作室拥有‘推窗见终南’的视野,秦岭景色与千年前别无两样,每当这时我仿佛‘穿越’至古代,成为一名砖瓦匠人,在砖上刻画着动人的故事,享受在砖雕制作中的每一秒。”倪朋辉表示,未来将坚守传统技艺,制作更多富含新意的作品,赋予古砖新的生命和灵魂,让生硬古板的砖块焕发新生。(完)

  新华社记者徐永春

  针对AI技术发展可能引发的失业问题,黄民烈认为, AI工具的普及将降低自由撰稿人、游戏制作者等职业的门槛,带来更多自由职业的机会。不过,未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用户生成内容(UGC)及专业生产内容(PGC)进行更深入地结合后,一些职业的淘汰是不可避免的,“如何与AI共生是每个人可能都将面对的问题”。

  在食用量上,如果是新鲜的山楂,一般成人一天可吃2~5个,不用天天吃,隔两三天吃一次就可以。糖尿病患者慎吃。

  <strong>“鼓励”到“试点”,取消预售制的时机到了吗?</strong>

  长期以来,美国总是自诩为“民主灯塔”。即使是面对愈演愈烈的金钱政治、政治极化、社会撕裂、贫富分化、种族歧视、枪支暴力等问题,美国政客也能睁着眼睛说瞎话,宣称“民主国家已经变得更强大,而不是更弱”。显然,在美式民主已尽显病态与颓势的当下,美国政客仍在做着“山巅之城”的迷梦。

  其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国古代礼制礼学,其次为中国古代文学,出版了《中国礼制史》《中国礼文学史》《诗经刍议》《十子平议》等多部学术专著、《四书五经校注》等多种古籍整理成果。其中,《中国礼制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礼制通史,共六卷,280万字,填补了中国人文学科领域的重要空白;《四书五经校注》更是以一人之力遍注群经的贯通性成果,充分反映了现代学者对传统经典最新最全面的认识。

黄沛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