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东盟市场为何青睐中国新能源汽车?

来源: 人民日报
2024-05-27 10:10:12

日本speakingenglish实践4「もちろん待つよ」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陶涛表示,鼓励生育是各国应对人口负增长的基本策略之一。首先,人口负增长国家会通过为妇女和家庭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帮助其实现理想的子女数量、生育间隔及时间。其次,各国也重点关注家庭和工作的平衡,通过实施产假制度、采用弹性工作制、兴建托育机构等方式来促进就业领域的性别平等。此外,瑞典、韩国等国家还会通过津贴补助、减租减税、减免子女大学学费等措施来降低生育成本。VHyx-ASxEEE2PkTVkbZ0pn8l-(经济观察)东盟市场为何青睐中国新能源汽车?

  中新社柳州12月22日电 (林馨)日前,一款中国新能源汽车吸引印度尼西亚民众的关注。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小型电动车缤果,登陆印尼市场仅一天,就获得3000张订单。今年以来,中国车企扎堆“落子”东盟。东盟市场为何青睐中国新能源汽车?

  数月前,印度尼西亚西爪哇省省长利德万率团到上汽通用五菱所在地广西柳州市考察。他曾道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印尼热销的“秘籍”:得益于 当地政策支持和符合民众需求。

  利德万表示,印尼政府正在推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鼓励民众购买新能源汽车。而上汽通用五菱生产的小型新能源汽车,正适合在印尼狭窄的街道上行驶。他说:“我为妻子也购置一辆五菱新能源汽车。”

  近年来,东盟国家大力推动汽车业向电动化转型,市场潜力巨大。同一时间,得益于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优势,中国车企加速“出海”,东盟已成为中国汽车“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

  来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无论从技术、续航还是外观设计方面,都对东盟国家民众有较强吸引力。“中国新能源汽车高科技、智能化,外观吸睛。”来自缅甸汽车销售企业的销售经理昂(AUNG)表示。

  除上汽通用五菱在印尼投资建设五菱印尼公司外,长安汽车宣布在泰国投资88亿泰铢,建设一家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生产工厂。同时,比亚迪、广汽埃安、哪吒等车企也纷纷提出,加快在东盟汽车市场的产品上市与投资布局。

  过去5年,中国汽车品牌在东盟市场占有率从不足1%到超过6%。尤其是今年以来,中国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对东盟地区的投资呈现“井喷”之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1月至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09.1万辆,同比增长83.5%。

  昂看好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东盟的发展。他表示:“目前,已有16个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进入缅甸市场。其中、五菱、比亚迪等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供不应求。”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生效等利好因素叠加下,新能源汽车领域合作已成为推动中国—东盟合作向经济、教育等多领域,深层次、高水平迈进的新动力。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亦推动当地经济、就业发展。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韩德鸿介绍,上汽通用五菱扎根印尼8年,在印尼带动近万个就业岗位,累计销量超过13万辆。

  为让中国新能源汽车更好地“走出去”,中国与东盟携手培养新能源汽车人才。昂此次专程到柳州,参加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汽通用五菱合办的新能源海外售后技术服务培训班。“我订购100多台五菱新能源汽车回缅甸销售,此次来学习相关技术,希望更好地为当地客户做售后服务。”

  今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教育合作频频。来自泰国4所院校的教师“组团”到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跟随中国教师进行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的实操学习。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车企开拓东盟市场,关税壁垒容易打破,技术标准、认证规则却不易改变。为此,东盟标准与质量咨询委员会已批准将东盟—中国汽车对话正式纳入东盟标准与质量咨询委员会的合作范围。(完)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长沙1月17日电 (张雪盈 付敬懿)洞庭湖区是中国14个芦苇主产区之一,芦苇面积达133万亩,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近年来,随着洞庭湖区造纸产能大规模退出,原本作为造纸原料的芦苇经济价值“大打折扣”。湖南省两会期间,芦苇如何再开发利用、避免弃收造成的环境问题成为湖南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我们除了大范围搜集卫星遥感数据,还会在雨季前后,对一些重点区域加强监测。”范宣梅表示,如果“9·5”泸定地震震区在2023年发生强降雨,那么磨西沟、湾东河、海螺沟等区域将有较大概率发生泥石流灾害。成理地灾国重实验室团队正准备在几条重点流域布设监测仪器,观测降雨量、沟道里的泥位、水位以及坡体上地震诱发滑坡堆积体的稳定性。

  “融入工作团队,加快了我独立承担科研项目的进程。”一名年轻工程师分享了第一次参与总体论证工作的感悟。他参与的科研团队,是该院“任务式抽组、矩阵式协同、跨单位跨专业”打造形成的创新团队,牵头负责人是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科研攻关过程中,这名科研新手迅速成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