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首发《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 助力全球减碳目标实现

来源: 广州日报
2024-05-31 05:08:33

  中新网上海5月2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首份以消费端视角研究碳排放的专项报告——《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5月29日由中国科学院在上海正式对外发布,将助力全球减碳目标的实现。

  《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由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专家,在长期积累和最新研究基础上共同编撰完成。

  基于专家团队消费端视角的全球碳排放研究最新结果,该报告通过分析1990年至2019年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消费端碳排放的演变特征,评估了典型产品的贸易碳转移效应。同时,提出对全球碳排放从消费端视角核算的一系列新认识,为全球减排和气候变化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中国科学院当天在上海举行《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专题新闻发布会,相关专家解读报告并呼吁统筹生产端和消费端,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核算体系,同时进一步优化方法学和数据质量,深化相关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更好地为全球减排和气候变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 2024)》主编、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魏伟研究员介绍说,基于消费端的碳核算着眼于消费行为所引发的碳排放,能够全面核算不同地域或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刻画经济活动中的碳足迹,评估不同消费主体所引发的碳排放动态,更有利于明晰生产者与消费者碳排放责任归属,更好地践行公平正

  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1990-2019年间,主要发达国家消费端碳排放普遍高于生产端碳排放,主要发展中国家则反之。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非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地区生产端碳排放始终大于消费端碳排放,差值从1990年的14.7亿吨逐渐扩大到2019年的41.7亿吨。

  该研究报告还显示,1990-2019年间,中国消费端碳排放始终低于生产端碳排放,生产端和消费端碳排放差值由1990年的7.0亿吨增加到2019年的18.0亿吨;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强度降低83.3%,为全球提供更多的绿色低碳产品;2021年,中国因钢铁原材料产品贸易为其他国家承担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达1.0亿吨,因光伏产品贸易为其他国家承担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达2.5亿吨。

  《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指出,全球减碳目标的共同实现,最终要靠各国携手共进。该报告建议进一步加强消费端核算方法学研究,扩展研究产品的覆盖度,构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全口径碳计量技术体系,以期获得更加深入、精确和全面的核算结果,切实践行共同但有区别的减碳责任,加强南北合作,推动全球技术进步,共同应对人类挑战。

  针对消费端碳排放的未来研究和发布规划,魏伟表示,一是面向国际同行开放合作,广泛吸纳国外相关领域科学家和团队参与合作研究;二是进一步优化核算方法,融入包括各种碳源、碳汇在内的更多相关因素,开展全面、深入研究;三是为后续建立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口径碳排放数据库夯实基础。未来将根据研究进展,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研究报告形式适时公开发布。(完)

  2022年7月份,好特卖就因销售过期巧克力被罚7000元。与此同时,随意更改保质期、包装破损、山寨产品等问题也在行业中反复出现。因此,折扣店的发展需要提升企业内部供应链整合、协调能力,通过平衡各店铺、各环节的投入产出、成本收益,实现整个链条的效率和效益的提升。

  实施“乙类乙管”,我们打的是有准备之仗。从防控工作基础看,通过完善分级诊疗救治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增设发热门诊,增加定点医院重症病床以及相关救治设备与物资储备,我国医疗救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当前全国总体床位资源和设备资源能够满足重症患者救治需求;目前各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开设了发热门诊,极大缓解了发热患者就诊问题,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两类重点解热镇痛药产量迅速提升。同时,国内外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研发取得进展,我国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方药,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积累了较丰富的疫情防控和处置经验,这些都为稳妥有序实施“乙类乙管”创造了条件。积极扩充医疗资源、持续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必能有效防范调整后可能出现的风险,确保实现平稳转段和稳定接续,更好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卫生需求。

  在农民工就业方面,有研究显示,每年2月、7月是用工的高峰期,新一代农民工更倾向于通过参与短视频、直播等线上招聘方式寻求工作机会。“这提醒我们,相关就业服务应在2月、7月着重发力,并进一步推广‘人社局长进直播间’等服务新模式,提升服务质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张成刚说。

  高盛的策略报告称,将明晟中国指数的12个月目标从70点上调至80点,强调主要理由是整体估值较低,以及房地产、互联网监管和政策刺激等领域的多个支撑点。

  1月10日,记者走进大棚内看到,工作人员正忙着整枝打叶,采摘蔬菜。

  国际空间站落成这一年,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正式启动。与国际空间站相比,天宫号虽然起步更晚,反而有了更多后发优势。正如胡军所指出的,“每个年代的航天工程,都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他说,天宫空间站在设计时,考虑的就是一个大规模的中控系统,尽可能把各种分散在各个舱段的资源整合起来,实现资源的重组、融合,降低冗余设计。比如,信息技术方面,不再采用国外空间站的点对点通信,而是全总线结构,不但能大大减轻电缆重量,而且数据量更大,且可以实现数据共享。

谢财贞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