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古浪八步沙:飞沙走石的风沙口渐变生态研学打卡地

来源: 中国网推荐
2024-06-17 01:51:12

  中新网兰州6月16日电 (记者 冯志军)“八步沙,出门八步就是沙。”这处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北部的一个风沙口,昔日里曾风沙肆虐,沙子慢慢埋掉了田地,一些人相继逃离家园。经过三代人40多年的接力治理,成为享誉甘肃省内外的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生态研学、观光旅游的打卡地。

  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林业英雄”等诸多荣誉的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郭万刚,是八步沙“六老汉”第二代治沙人。年逾古稀的他,用一生兑现了父辈们“绿色的承诺”。

  “随着气候干旱和过度开荒放牧,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7.5万亩的八步沙已是寸草不生、黄沙漫地。”郭万刚回忆道,八步沙所在的古浪县土门镇,当时人均耕地仅为1亩左右,三五场风沙过去,一年的粮食就没了希望。

  “不与风沙抗争,迟早会被风沙吞没。”1981年,古浪县试行“政府补贴、个人承包,谁治理、谁受益”的荒漠化土地治理政策,把八步沙作为试点向社会公开承包。“治理寸草不生的沙漠谈何容易?多少年后才会有收益?”政策出台后,基本无人响应。

  “多少年了,都是沙赶着人跑。现在我们要想办法把沙治住!”当时在土门公社漪泉大队当村主任的石满老人率先站了出来。随后,郭万刚的父亲郭朝明和贺发林、张润元等社队干部也相继响应。

  年近半百的“六老汉”以联户承包方式,组建了八步沙林场。当年秋天,他们靠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一个大水桶和几把铁锨,拉开了治沙造林的序幕。刚开始没有资金,也没有经验,就用“一锨沙、一棵树”的土办法造林。不料几场大风刮过,近多半树苗被黄沙埋掉。

  “老人们约定,如果这辈子治不住沙,就让后人们去治。不管多苦多累,每家都要有一个继承人,一直要把八步沙管下去!”郭万刚说,经过反复摸索,老人们总结出了“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方法。

  “春秋时节,是压沙栽树的黄金期。为了赶进度,我们全家老少齐上阵,还雇了不少邻居来帮工,卷起铺盖住进沙窝里。没有炉子生火做饭,就用三块石头支口锅,开水泡馍当饭吃。大风一起,沙子刮到锅碗里,吃到嘴里把牙齿咯得吱吱响。”郭万刚回忆说。

  转眼到了第四个年头,那一年春天雨水 多,地里墒情好,老人们种下的大部分树苗成活了。望着一棵棵亲手栽种的花棒、梭梭长出了芽,老人们高兴地笑了,受的苦总算有了

  “过了几年,63岁的父亲生病进不了沙漠,要我接替他去治沙。当时31岁的我正在土门供销社上班,是个让人羡慕的国家职工。”郭万刚说,自己很不愿意丢掉这个“铁饭碗”,到荒无人烟的沙漠里去治沙。面对一眼望不到头的黄沙和枯燥而艰苦的造林生活,他苦闷过,也后悔过。

  真正让郭万刚坚定治沙信念的,是1993年那场刻骨铭心的“5·5”沙尘暴。这场13级以上的黑风暴夺走了当地多人的生命,“经历了这场灾害,就算是豁了命,也要把沙给治住,再不能让它吞噬我们的土地和生命!”

  随着“六老汉”中的大多数人相继离世,郭万刚和其他几个兄弟接过父辈手中的铁锨,成为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家“三北”防护林政策调整,加上连年干旱少雨,八步沙林场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在林场附近按照政策打一眼机井,开上些荒地,发展集体经济,补贴造林费用。”郭万刚这一大胆的提议,获得大伙支持。经过艰难跑贷款和发动六家人集资,终于凑齐打井所需的30万元。当一口156米深的机井历时4个月终于打成时,大家忍不住抱头痛哭。

  从此,八步沙林场走上了一条以农促林、以副养林、以林治沙、综合发展的新路子。在完成八步沙的治理后,继续向周边更远的风沙口和荒漠发起挑战。近年,八步沙三代治沙人被授予“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

  郭万刚表示,把飞沙走石的不毛之地,变成生机盎然的绿色海洋,“六老汉”只有一位老人在世,今天的“六兄弟”也在一天天变老,第三代人也陆续加入治沙队伍。(完)

  2005年,依托矿山抢险救灾优势学科方向,河南理工大学开设应急管理类本科专业——公共安全管理。2008年,南方冻灾、汶川地震等多个灾害和事故接连发生,应急管理得到进一步重视。2009年,教育部批准暨南大学开办国内首个应急管理本科专业,同年,该校成立应急管理学院。2010年,河南理工大学也成立应急管理学院。在这前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先后开设应急管理的研究生教育。

  然而在留存至今的文献中,关于这位古蜀先祖的描述并不算丰实,只有寥寥数言且颇具神话色彩。西汉侍郎扬雄所撰《蜀王本纪》是可考的最早记载,其中有云:“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此后历代杂史、方志、类书,文字略有差异,但大旨皆从此之说。晋人常璩虽质疑扬著鄙俗,另作《华阳国志》,却仍有“蚕丛纵目”这样的传奇之处。

  一路的调查和勘察中,内城的城墙也随之浮现。原来在三星堆城内的西北、西南和东北,先后还有月亮湾小城、三星堆小城和仓包包小城三个内城。在孙华看来,三星堆最终呈现出的城市格局包含了一种“法天象地”的思想内涵:“到了三星堆文化晚期,形成了城北是世俗区,城南是宗教区,中间有一条(马牧)河隔开,整个看起来是一个田字格。”他认为这是三星堆对中国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这样的一种城市规划,被金沙继承。古蜀国的最后一个都城,成都城也是这样。这种都城规划被秦始皇看中,所以建咸阳时,‘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最后的一个集大成者则是隋唐的洛阳城。”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卡斯特罗这次访华行程,与巴西总统卢拉4月访华的行程十分相似,都是先到中国最发达地区上海访问。在上海,卡斯特罗也像卢拉一样选择访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华为上海研究中心。10日,卡斯特罗到访新开发银行总部。在与行长罗塞夫会晤时,卡斯特罗正式提出洪都拉斯加入该机构的申请。

  虽然此时城池以北的防御还被认为是以(鸭子)河为障,但对城址规模的计算却与后来的面积几无差别。到2015年,青关山城墙、真武宫城墙、马屁股城墙的确认终于勾勒出了一个完整清晰的城址范围。

  更为难以捉摸的还有青铜人身形牌饰。只见它通高46.4厘米,形似一个无头无臂的人体,上部如穿衣袍,下有双柄似双腿,下端饰凸弦纹。器身装饰图案,主题纹饰为两组倒置的变形鹳鸟纹,鸟喙长及等身。根据鹳鸟能够预知降雨的习性,一种观点认为牌饰寄托了蜀人想要汲取其力的希望。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牌饰表现的是岷山的形态,双柄即为山上的若木。它的放置方法也甚是叫人费解:倘若将牌饰视为人形,形如双腿的双柄就应该朝下放置。但这样一来鹳鸟图案便倒了,而且不带双柄的一段还有一道较宽的边缘,三星堆中具有这种宽沿的其他器物均宽沿在下。同时因为两柄之上铸有凹槽,虽貌似人腿却不尽符合生理特征,或许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形器物。

甘彦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