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三门祭冬”缘何传承700余载?

来源: 红星新闻
2024-06-12 05:18:18

  中新网台州12月22日电(傅飞扬)12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也是民间传统祭祖节日。在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冬至大如年”是当地百姓代代相传的理念。

  冬至前后,中国二十四节气·三门冬至文化节暨浙江省首届非遗年货大集在该县举行,“三门祭冬”仪式、三门冬至文化论坛、冬至戏表演、非遗文化体验等系列活动轮番上演,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共话节气文化发展。

  22日6时,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祠堂里,伴随着烟花绽放声、号角声和阵阵锣鼓声,“三门祭冬”典礼拉开序幕。现场,当地杨氏族人拜天祭祖,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数百位村民和游客前往参加,共同观摩这场文化盛宴。

  “三门祭冬”是当地流传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民俗文化之一。这一民俗缘何传承700多年?

  记者了解到,“三门祭冬”分为家祭和祠祭。家祭以家族为单位,在家中设祭;祠祭是在宗祠中举行 的隆重而复杂繁琐的祭祀仪式,包括“取长流水、甄选祭者、召集、沐浴斋戒、拜天、祭祖、演祝寿戏、敬老礼、老人宴”等流程。

  民俗文化传承不息,年轻一代的支持至关重要。

  在杭州创业的21岁青年杨灿锋是天台县福溪街道花桃村人。21日晚,他专程从杭州赶回家乡,和村里10多位杨姓乡亲们一起参加祭冬活动。

  杨灿锋表示,“三门祭冬”不仅表达了三门人民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肩负起传承‘祭冬’民俗文化的责任。”

  2016年11月30日,包括“三门祭冬”在内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此背景下,“三门祭冬”也引起了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冬至节俗蕴含着珍贵的经济开发价值。”三门冬至文化论坛现场,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主任唐志强表示,冬至是隆冬的重要节点,处于旅游的淡季,但冬至节俗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加强对冬至节俗的旅游开发,既满足人们的需要,又让乡村旅游“淡季不淡”,提升经济效益,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如其所言,当地正探索“三门祭冬”的“后半篇文章”,助力节气文化成为民众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

  譬如22日至23日,三门冬至庙会涵盖来自浙江各地的非遗年货、地方土特产、美食小吃等150余个摊位,吸引市民游客逛玩;当地打造二十四节气研学馆,造型各异的铜像、24根包含节气内容的旋转立柱等将“二十四节气”与民间技艺、地方风俗、节日礼仪有机结合,成为乡村研学游的热门目的地……

  三门县委书记陈曦表示,一直以来,当地高度重视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继打造了亭旁“非遗小镇”“1928非遗街区”等地标,推出了宋韵十里红妆、花桥龙灯巡演等民俗,编写了中国冬至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等丛书,以及常态化办好非遗赶大集、非遗研学等活动,不断激发民俗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创新力和生产力。(完)

  根据世卫组织报告,自年初奥密克戎逐渐成为全球主导毒株以来,总体死亡率、重症率在快速下降,刚过去的11月14日~20日这周,全球每周新增病例数减少了5%,新增死亡人数减少13%。但具体到不同地区,问题远比数字更复杂。

  12月1日,在与防控工作一线代表座谈时,孙春兰也提到,经过近三年的抗疫,我国医疗卫生和疾控体系经受住了考验,拥有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特别是中药,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群众的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升,加上奥密克戎病毒致病力在减弱,为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创造了条件。

  娱乐行业的聚光灯效应,使得艺人的一言一行都能够对社会、观众和舆论造成巨大的影响。艺人一旦有了道德污点,即便没有触犯法律,也要承担后果,付出代价。

  李铁带队征战世预赛亚洲区12强赛时,其一些场内外表现颇受争议。比如,在一场国足在战平澳大利亚的赛后新闻发布会上,他花了大约30分钟时间,逐一反驳外界对他的争议,并称“我敢很自信地说,没有一个人比我更了解中国足球和中超球员”;他还在个人微博上,推出一些广告,其中有些品牌与国家队赞助商存在竞争关系,被指“违规带货”。

  卡塔尔世界杯开赛前,李铁曾被某平台聘为解说嘉宾。但球迷们没能等到他的解说,等来的却是他被查的消息。11月26日,李铁被带走17天后,在持续不断的发酵中,官方发出通报将传闻坐实。

  这场今冬最冷寒潮中,阿勒泰地区备受关注。据新疆气象台,截至11月28日8时,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吐尔洪乡的最低气温已降至-48.6℃。有网友拍摄的户外视频显示,将一瓶水倒出来,很快便凝结成冰。

黄建依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