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美联储将于9月开始降息两次 但仍存在仅一次或不降息的风险

来源: 中国长安网
2024-06-06 02:17:43

  调查显示,多数分析师认为,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美联储,Fed)将在9月降息,年内将再降息一次。调查还显示,他们极有可能只降息一次,或根本不降息。

  过去几个月接受调查的经济学家一直一致预测将有两次降息,而市场在上周之前预计11月将有一次降息,随后又回落至两次。

  联邦基金期货押注出现 转向,部分原因是官方数据显示,尽管关键通胀指标仍不稳定,但美国经济上季扩张速度低于先前预估。

  但在过去几个月里,美联储官员明确表示,他们并不急于降低政策利率。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将于本月公布的最新季度“点阵图”预测显示,今年将降息两次或更少,低于3月份非常接近的三次降息。

  尽管如此,在5月31日至6月5日进行的调查中,116位经济学家中有74位(近三分之二)预计联邦基金利率将在9月份首次下调至5.0% -5.25%的区间。这一结论与上个月的结果相同,占多数的比例也差不多。

  只有5人预计7月份会降息,低于5月份调查中的11家,而且没有一家预计6月11日至12日的政策会议会降息。

  道明证券首席美国宏观策略师Oscar Munoz表示,“就目前货币政策对经济施加的限制力度而言,他们(美联储)处于有利地位。”他预计美联储将在9月和12月降息。

  “他们也不想做得过火。所以,只要经济保持稳定,并且通货膨胀继续下降,那么他们就会开始放松。它更多的是调整政策,而不是真正将政策转向更严格或更宽松的立场。”

  在最新的调查中,116名参与者中有68人(约60%)预计今年将有两次降息25个基点,与上个月的调查结果基本持平。

  116位经济学家中有33位(28%)认为今年只会降息一次或不降息。只有15位预计会超过2个。

  在接受调查的21家一级交易商中,有10家预计美联储在2024年只会降息一次,或者根本不会降息。

  通货膨胀,特别是美联储目标在2%的个人消费支出(PCE)价格指数,仍然处于高位。再加上失业率非常低,这使得美联储不太可能提前降息。

  调查预测中值显示,至少在2026年之前,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核心CPI、个人消费支出和核心个人消费支出等通胀指标都不会降到2%。

  “美联储将在6月会议上上调通胀预期……美国银行首席美国经济学家Michael Gapen表示:“调高通胀预估后又迅速降息,看起来很奇怪。”他预计今年12月只会降息一次。

  “我们的底线是,经济仍有弹性,但增长幅度正在放缓。劳动力市场正在逐渐降温。所以,下一步就是关键点。但我认为我们的基准利率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美联储不降息……在我看来,劳动力市场现在也没有那么疲软。”

  经济学家预计,至少到2027年,失业率将保持在目前3.9%的水平附近,这表明劳动力市场将持续吃紧。

  美国经济今年第一季度的年化增长率为1.3%,预计今年将增长2.4%,高于美联储官员目前认为的1.8%的实际增长率(去除通胀后)。

责任编辑:杨淳端

  【典型意义】近年来,不法分子瞄准品牌化妆品进行制假售假,凭借他人优质品牌效应谋取非法利益。本案中,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高度重视从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发现的违法线索,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与公安机关协同作战,在“打假保名牌”工作机制框架下,由行政执法部门、公安机关、司法机关和权利人企业共同发力,将制假售假链条一网打尽,切实保护公众用妆安全,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为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北京市进一步优化了社保经办服务。享受2022年度缓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的参保单位,可申请延长补缴时间至2023年底。参保单位可以结合自身需求,自主选择不定期、逐月、分期补缴三种方式之一,进一步减缓企业压力,并通过咨询热线电话为缓缴企业提供政策指导和问题解答,确保惠企政策应知尽知。

  郑思维/黄雅琼在2022年豪取10冠,新赛季首项赛事一路挺进决赛,对阵日本组合渡边勇大/东野有纱。此前双方交手郑思维/黄雅琼11胜3负,此番2:0击败对手,携跨赛季20连胜夺得新赛季首冠,实现大马赛混双4连冠。郑思维则是第5次夺冠,2017年他曾搭档陈清晨夺冠,5连冠成为大马赛混双历史第一人。 

  事实上,博索纳罗的支持者主要来自农业地区、福音派基督徒,以及拥护枪权的社会保守派。

  在大糕行业坚守40年的李文艳,见证了阜宁大糕从传统手工制作到流水线生产的变化。她说,传统手工制作大糕,产量有限,供不应求,现在改为机械化生产,产量大增,师傅们还是以前那些有经验的手艺人,所用原料更加优质,保留了阜宁大糕“薄如纸、软如绵、甜如蜜”的老味道,品种则更加丰富,推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坚果、草莓、巧克力等新口味。

  【典型意义】近年来,不法分子瞄准品牌化妆品进行制假售假,凭借他人优质品牌效应谋取非法利益。本案中,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高度重视从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发现的违法线索,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与公安机关协同作战,在“打假保名牌”工作机制框架下,由行政执法部门、公安机关、司法机关和权利人企业共同发力,将制假售假链条一网打尽,切实保护公众用妆安全,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吴彦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