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金声 | “出口商品多了=产能过剩”?完全站不住脚!

来源: 封面新闻
2024-05-30 19:51:48

  这样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直言:“这一观点似乎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应生产超出国内销售能力的产品。”“这种论调走向极端,将导致国家之间没有贸易,对世界而言将是一场经济灾难。”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不同国家分工合作,各自发挥比较优势,再通过国际贸易互通有无,由此有了技术进步、有了效率提高、有了合作共赢。按照美国等西方国家一些人士的逻辑,如果一国产能超过本国需求便是“过剩”,那么,美国的芯片、飞机、大豆等商品每年大量出口,美国也是妥妥的“产能过剩”。

  将“出口商品多了”与“产能过剩”两者划上等号,已然是“驴唇不对马嘴”,再仔细分析,更是违背事实、凭空捏造。

  中国新能源商品出口真的多吗?

  从增速上看,这两年中国的“新三样”产品走俏全球,实现了出口快速增长。不过,从比例上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占生产的比例却远低于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例如德国,去年生产410万辆汽车,其中310万辆出口海外,出口比重近八成。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去年生产了958.7万辆,出口120.3万辆,出口比重仅八分之一。

  彭博社专栏作家戴维·菲克林分析指出,“西方担心中国新能源产品冲击世界,但相关技术产品在中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仍然相当小。”

  中国绿色产能真的“过剩”吗?

  看待产能问题,要有市场眼光。

  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普遍的。适度的供大于需,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本下降,有利于让各国消费者以更低的代价获得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换句话说,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义,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因,是“地球村”上各国企业普遍遵循的规则。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的观点就很客观:“我们没有感受到威胁,我们也不应该夸大对外国制造商的恐惧”“我们实际上看到的机会多于风险”。

  价格是判断供需关系的重要“风向标”。如果真如美方一些人所言“产能过剩”,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应该价格持续低迷才对。事实上呢?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增加的同时,价格也在上涨,中国领先的电动汽车在欧洲的平均售价大约是中国国内的两倍。量增价涨,明显是供不应求,何谈“过剩”?

  看待产能问题,还要有全球视野。

  一国产业发展要尽量满足国民需求,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中国正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追求“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巨大的内需潜力,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当前,新能源汽车在中国三、四线城市和乡村市场,增长空间仍然很大。有分析预测,中国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将从2023年的35.2%提升到2033年的60%。换句话说,满足14亿多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对这一点,任何人都没有资格指责。

  一国产业发展要着眼全球产业大局。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绿色发展带来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倍多;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全球大市场中的新能源产品非但没有“过剩”,反而还很短缺!作为绿色产品重要生产国的中国没有理由不投身其中、积极参与。

  事实上,在新能源领域,中国企业正持续为世界作出贡献:在匈牙利,比亚迪正着手分阶段建设一个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预计可为当地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在泰国,长安、上汽、比亚迪等企业积极建厂,规划总投资额超过100亿元。无论是出口产品、满足全球市场所需 ,还是在海外建厂,拉动投资、带动就业、壮大产业,中国新能源企业始终追求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这也赢得了许多国际人士的称赞——美国《外交学者》杂志网站关注到:东南亚国家积极争取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合作,“不仅加强了从化石燃料汽车向电动汽车必然的转型,还通过技术交流促进了经济增长”。

  既然毫无道理,为何有关国家一些人却言之凿凿地炮制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论”呢?

  这样的“言之凿凿”,背后隐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祸心”。法国企业家贝特朗的观点一语中的:“有关论调的实质性问题在于竞争力,而非产能。部分西方国家担心中国发展脚步太快,中国企业竞争力越来越强,会对自己在相关领域的主导地位造成威胁。”

  这样的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论”,源自有关国家一些人长期以来的“双标”——

  “我可以动用政府资源,拨款扶持高科技和新兴产业发展,你不能依靠产业政策培育产业。”

  “谈到应对气候变化时,认为新能源产能仍然不足。谈到中国新能源行业,又指责‘产能过剩’”。

  “我有竞争优势时,就提倡自由市场。如果没有,就抬出保护主义”……

  事实和真理,不会因为某些人以霸权思维贴标签并标榜自己拥有“解释权”而改变。用短视的贸易保护主义捆绑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无疑将削弱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发展的能力,最终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美国定居的杨女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她很少在美国线下看到中国服饰品牌的实体店,反倒是亚马逊、速卖通等跨境电商上有很多中国的中小品牌。

  “甘肃有临夏回族自治州,东盟国家有庞大的穆斯林民众,他们在饮食习惯、生活用品等有着诸多相似性,这对于甘肃清真产品走出去,有互补优势。”18日,甘肃两会正在进行,甘肃省人大代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陈卫中接受<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采访称,甘肃牛羊肉品质俱佳,烹饪手法多样,“东乡手抓”已走向海外食客餐桌。

  此外,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当工作人员佩戴应用了AR(增强现实)技术的眼镜后,也可以利用其人脸识别功能,识别旅客的登机信息,快速寻找待登机旅客并为旅客提供便捷服务。

  新疆军区某团官兵谈边关新貌话家国情怀——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启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统筹推进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陆续实施三北、长江等防护林和天然林保护修复、退耕还林还草、矿山生态修复、“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红树林保护修复等一批具有重要生态影响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程,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动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面积持续增加,土地荒漠化趋势得到有效扭转。2012-2021年,中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防沙治沙2.78亿亩,种草改良6亿亩,新增和修复湿地1200多万亩。2021年,中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森林蓄积量达到194.9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对全球实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自2000年以来,中国始终是全球“增绿”的主力军,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

  2022年11月25日,人社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三部门发布通知,明确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北京、天津、上海等36个先行城市和地区启动实施。银行金融机构等积极性高涨,个人养老金行情迅速升温。

许宜芳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