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万吨!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保供能力创新高

来源: 中关村在线
2024-05-30 22:18:27

  据测算,450万吨LNG相当于64亿立方米天然气,按照0.5立方米/天用气需求计算,这些天然气可满足35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气需求,可实现减排二氧化碳2900万吨,相当于植树6000万棵,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位于江苏省盐城市滨海港工业园,是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及互联互通重点规划项目,不仅具有液化天然气接收、储存、外输功能,还配套了冷能利用、燃气发电、燃气制氢等多功能于一体,是综合性绿色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和重要枢纽。一期项目建造4座22万立方米LNG储罐和6座全球最大的27万立方米储罐,总罐容达250万立方米。4座22万立方米LNG储罐已于2022年9月投产运行,6座27万立方米LNG储罐计划于今年全部投产,届时,盐城“绿能港”将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LNG储备基地。

  江苏是全国用气大省之一,2023年全省天然气消费量达334.2亿方,同比增长8.8%,约占全国的8.5%。作为中国海油布局在江苏的唯一LNG储备基地,盐城“绿能港”积极扛起能源保供重任。据盐城“绿能港”总经理邓青介绍,自4座22万立方米LNG储罐投产以来,盐城“绿能港”已累计接卸近450万吨进口LNG,通过槽车和管道两种外输方式,将进口LNG源源不断地供应至苏、豫、皖、鲁等省份,并多次完成迎峰保供任务,有效发挥了地区能源保供“稳定器”“压舱石”作用。

  盐城“绿能港”的全部储罐均采用中国海油超大型LNG储罐核心技术自主设计建造。中国海油持续突破关键技术壁垒和核心能力瓶颈,推动LNG接收站工艺技术、信息系统、装置设备等迭代升级,突破国内首个22万立方米LNG储罐和全球单罐容量最大的27万立方米LNG储罐建造技术难题,项目国产化率达98.3%,为国内超大型LNG储罐集约化、规模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其中,27万立方米全容储罐为全球首次建设,中国海油自主开发复杂物理场耦合减隔震技术体系,采用5G及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化评估系统,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结构状态参数远程实时监测,预警建造安全隐患,规避安全风险,是国内首次在LNG储罐建造领域采用该技术。

  目前,盐城“绿能港”在建的6座27万立方米LNG储罐正在进行氮气置换作业,为全面投产做最后的准备,届时将极大提升盐城“绿能港”的LNG储备能力,实现天然气资源的及时补充和灵活调配,更好地服务于长江三角洲区域天然气供应应急调峰,进一步助力区域能源结构转型和提升天然气保供能力,有效解决能源供应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问题。

  为积极融入国家重大能源战略布局,提高“双碳”背景下LNG能源的综合利用,盐城“绿能港”充分利用盐城地区“风光火 气氢”一体化发展资源禀赋,深化构建多元化能源体系新格局,延伸LNG产业链长度,规划了冷能利用、冷水养殖、燃气发电等项目,在保障长三角经济带和淮河流域经济带天然气充足储备的同时,不断推动区域能源结构优化转型,促进区域绿色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地方经济活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远期,盐城“绿能港”二期项目还规划了多座自主设计的27万立方米LNG储罐及配套工程,打造国家千万吨级液化天然气储运基地,在保障国内天然气稳定供应的同时,不断推动国家能源结构优化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监制丨樊新征

  记者丨韩萌

  (央视新闻客户端)

  第一,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每当关键时刻,我国都是依靠扩大内需渡过难关。我国通过扩大内需有效应对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冲击,积累了成功经验。明年外需收缩是大概率事件,但只要内需恢复合理增长,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就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具有决定意义的支撑。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同时还要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政府投资要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力度,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支持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大科技和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约60%,是大头,但近几年增长低迷,要提振民间投资信心,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上述印尼政府官员和企业界人士在看好该国2023年经济的同时,都表达了须“谨慎应对”全球通货膨胀和经济萎缩可能对印尼带来的压力。(完)

  学校内发生疫情后,及时采取减少人际接触、强化个人防护、短期内实施中小学校线上教学、学前教育机构临时关停等措施。

  1月8日凌晨,中国南方航空CZ312多伦多至广州航班顺利降落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据南航方面介绍,这是“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和中国民用航空局入境新政实施后中国内地首班落地的国际航班。该航班旅客也是新冠疫情近三年以来首批免入境核酸检测和入境隔离措施的受益者。

  还无比嚣张地喊出了

  <strong>香港:与内地实施首阶段“通关”</strong>

鞠淑敏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