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城洲相融,人与自然共生!襄阳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来源: 新京报
2024-06-25 12:58:50

8月25日新疆伊宁市新增无症状感染者49例hdjavレイプ,

转自:中国环境网

湖北省襄阳市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汉江穿城而过,境内大小河流密布、水系众多。特殊的水文条件导致夏季经常出现“坨子雨”,加之汉江水位抬升,雨水管网自排难,内涝现象较为突出。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意在将城市建设得像海绵一样,能够良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成为“会呼吸的城市”。

2023年6月,襄阳荣膺国家“十四五”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一年来,襄阳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引领,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科学利用、统筹建设”的思路,坚持全域谋划、系统施策、因地制宜、有序实施,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在破解内涝难题的同时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全力把襄阳打造成为汉江流域山水相融、生态宜居的海绵城市建设典范。

坚持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形成常态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机制

襄阳境内有大小河流985条,汉江流经襄阳195公里,中心城区一江八水、九水润城,具有“山水城洲”和谐共生的生态本底。

海绵城市建设是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之一,使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和“韧性”。

近年来,襄阳始终坚持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认真贯彻“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高起点谋划、高规格定位、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经过探索实践,海绵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坚持高位推动。襄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成立市、区两级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其中市级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财政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市发改委等部门为成员组成,设立襄阳市海绵城市建设服务中心,负责具体事务。

目前,襄阳已形成市区联动、部门协同常态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机制,建立了海绵城市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以及海绵城市与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黑臭水体治理、内涝治理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

加快地方立法。将《襄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明确纳入2024年立法计划,目前已完成立法调研、草案起草和征求意见,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等环节,计划年内颁布实施,为海绵城市建设加快实施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坚持规划引领。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襄阳都市圈发展规划、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编制《襄阳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襄阳市海绵城市建设“十四五”规划》以及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与方案20多项,构建了总体统领、详规管控、专项指引、涉水共治、多规协调的多层次、多维度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出台《襄阳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襄阳市海绵城市方案设计专篇编制指南》等标准规范,全流程指导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运维等全过程管控标准,逐步健全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治理内涝的同时,治污也统筹同步推进

襄阳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连日来,记者走访了道路、排水、公园绿地等多个海绵项目,一探究竟。

一场暴雨考验一座城市。曾经,每逢下雨铁路涵洞是积水“重灾区”。然而,在一年来多次连续强降雨中,除部分地段因未改造完成积水严重外,中心城区主要街道、涵洞和小区积水情况均有很大改善,市民纷纷为排水防涝点赞。

“往年下雨全是水,人根本走不成,污水还会倒灌进院子。自从改造后,下雨天再也没有积水了。”家住高新区书香路的张大妈提起政府改造排水管道的事,连连称赞。

书香路是连接邓侯路与邓城大道之间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城市支路。之前由于绿化空间不足,道路径流污染控制不足,居民生活不便。后来书香路在改造时,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将树池相互连通,路缘石设置开口,下雨时,雨水优先滞蓄,超量雨水才排入市政雨水管网,既保障排水安全、削减面源污染,也增加绿化空间、提升人居环境。

一年多来,襄阳市开展“一点一策”改造工程,通过实施防汛排涝应急工程(二期)易渍涝片区改造、高新区光彩东大门路面刷黑改造、中心城区雨水直排口建设工程、主城区能力提升渍涝点改造等项目,完成岘山泄洪渠、13处涵洞截水沟、6处雨水提升泵站及主要市政道路雨水管网等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新增检查井及道路雨水口,城市内涝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城市中,还有更多“海绵孔隙”在不断生长。透水停车位、透水铺装广场、下凹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海绵元素”应用到城市建设中。昔日的雨水“包袱”,逐渐变成“解渴”的财富。

华中农业大学襄阳书院通过布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透水铺装、雨水调蓄池及人工湖多种海绵设施,将收集的雨水经处理后回用于校园内绿化浇洒及水景补水,有效节约了水资源。

桃园公园通过优化雨水地表径流组织,布置海绵设施,在收集园区雨水的基础上,对周边道路人行道雨水径流进行消纳,通过雨水蓄水模块收集和净化的雨水应用于绿化浇灌。

樊城环形绿道项目重要节点工程——水淹七军公园,在建设过程中融入“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最大限度运用地形整理、下沉广场、透水铺装、植草沟、人工湖排蓄等设施,为雨水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有效利用提供空间。

如今,水淹七军公园已成为全市首个集文化性、开放性、生态性于一体的“城市海绵体”,极大改善周边居民生活环境,具备绿色休闲、户外运动、文化传承三大功能,融海绵城市与历史文化于一体,成为襄阳海绵城市建设新名片。

城市不仅要天蓝,也要水清。襄阳在治理内涝的同时,治污也统筹同步推进。一年多来,襄阳市通过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统筹山洪、江洪与内涝和污水治理,修复现状河道,提高管网、泵站、调蓄等设施的排水能力,充分利用低影响开发设施提升源头减排能力,全面提升城市洪涝防治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受雨污分流不彻底、雨污混错接严重、小清河高水位顶托等影响,七里河一度面临城市内涝、水体污染等威胁。襄阳市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重构河道水生态为重点,开展实施七里河综合治理工程。

汉江北路调蓄池作为七里河综合整治的重要节点工程,通过地下调蓄设施建设,既缓解雨天管网排水压力、控制溢流污染,结合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非常规水的净化回用,还利用地上空间建成海绵景观带,为居民提供一个生态友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截至目前,襄阳市已开工建设生态保护修复、泵站调蓄池、排水主干管网、海绵型建筑、海绵型道路、海绵型公园绿地等多个海绵项目87个,完工41个项目,建成一大批排水泵站、海绵公园、海绵建筑、海绵道路、海绵校园,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

顶层设计 构筑全域推进的“四梁八柱”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又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考验着城市设计者、建设者的智慧。

目前,虽然襄阳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城市基础设施欠账较多,部分老旧小区排水设施缺失老化,污水收集效能偏低,合流制管道溢流较重,排水防涝设施存在短板,城市内涝时有发生,全域建设海绵城市仍然任重道远。

下一步,襄阳将以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为切入点,紧紧围绕立法推进、体制机制完善、规划修编、项目管控等方面,筑牢江城和谐关系,实现水安全风险防控智慧化管理,打造引领汉江流域的宜居韧性智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

加强流域综合治理,统筹生态环境改善和城市建设,统筹洪涝体系建设,探索生态化工程建设模式,加强城市防洪与排涝协调联动 ,形成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统筹,外洪内涝协同治理示范。

一体化推进新老城区内涝治理、水环境改善、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探索以海绵城市理念引领的治污治涝系统示范。计划到“十四五”末,城市污水处理效能有效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城市排水防涝体系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中心城区易涝点全面消除,城市不再“看海”。

雨水留了下来,流水积蓄起来,水资源活了起来,生态好了起来,人们也富了起来。作为国家战略确定的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重点支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洪涝统筹治理、污涝协同治理、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形成示范引领,定当成为山水城洲和谐相融、和谐共生的典范。

发布于: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