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焕新“出圈” 激发文化传承新活力

来源: 钱江晚报
2024-06-10 21:35:57

  从冷门变热门,非遗“出圈”之路有迹可循。2021年8月,《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传承力度,已成为诸多文化机构、非遗传承人的共识。

  如何建立与公众之间的连接?如何让古老非遗重焕生机?各地文化机构积极创新、各显神通,非遗传承人拓宽视野、提升素养,共同探索非遗更为有趣的“打开方式”。

  “非遗+文创”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昆戏人物造型系列产品、多功能极简皮影书架、“徽班进京”系列文具……自故宫带起博物馆文创的热潮,非遗文创以日益多彩的形象,逐渐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诗意日常”,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正是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映照。

  “非遗+数字化”让非遗“潮”起来。用3D扫描建模面塑作品、用人工智能打造数字皮影、将水印版画“藏”进手机……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助力非遗跨越时空的限制,以便捷的互动方式,更加生动呈现非遗魅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让公众直观地感触到非遗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够运用数字化方式对非遗产品、项目加以保护,实现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展现非遗的生命力。

  “非遗+旅游”让非遗焕新出彩、生生不息。去泉州蟳埔村体验簪花,在江苏南京感悟秦淮灯彩的国潮韵味,到江西景德镇学习手工制瓷技艺……“非遗游”活动精彩纷呈,已成为很多人近几年旅游出行的首选。多地积极拓展非遗旅游新空间和新场景,以旅游之窗展现非遗的活态传承,增加了大众对非遗的认知、认可和情感共鸣,让“鲜有问津”的古老技艺拥有更多烟火气。

  “非遗+新媒介”让非遗传承有“新”意。非遗传承人在直播间大展身手,收获了无数喝彩、点赞;利用新媒介特效,古老技艺频频打破“次元壁”;在短视频平台,网友热情分享着自己的非遗体验……这些充满新意的活态传承,为非遗传播普及开辟了新路径,让非遗“活化石”焕发新活 力。古老的非遗正在和新的时代连接共振,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参与中迸发。

  2023年“徽动全球”万企百团出海行动推进电视电话会议日前在合肥召开。会议通报了《2023年“徽动全球”万企百团出海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和配套支持政策。《行动方案》聚焦“扩外贸抢订单、扩外资强招引、扩外经促合作”三方面,明确了8项具体任务。

  除夕那天,亚历克斯在镜头前开始了一场特别的过年直播。当晚,一场名为“新时代 新征程 新重庆”的光影无人机焰火表演在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举行,亚历克斯将这一盛大活动通过网络直播介绍给全世界,吸引了超过10万名网友观看。“3、2、1……”当倒计时结束、农历新年的钟声敲响时,亚历克斯欢呼起来,许下自己的新年愿望:“新的一年,期待通过我的镜头记录更多中国故事。”在直播的最后,他对着镜头绽放了一个大大的笑容,向网友们发出来自中国的邀请:“我热爱中国,希望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能来中国走走看看。”

  对于高技能人才难招聘的难题,刘建糁表示,“从供需关系来看,解决企业‘用工荒’问题,就要提升技能型和高技能型人才的供应量,而供应量提升的关键在于需方的吸引力,吸引力足够,供应量自然会增加。”一方面,制造业企业要正视未来人口红利不断减弱的现实,要摆脱传统劳动力密集型的发展模式,提早布局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着力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企业利润率,提升员工待遇,以待遇引才留才;另一方面,要加强校企合作,做好相关领域的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工作,在人才招聘上争取主动权,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乌鲁木齐2月7日电(赵雅敏)雕刻、敲边、塑型、染色缝线、磨边、抛光等多道工序,是孟璐璐完成一件皮雕作品的过程。近日,在位于乌鲁木齐市的手工皮雕工作室里,“80后”的孟璐璐埋头在一张张皮子中,雕刻刀在她手里娴熟地游走在皮革上。

  “因为疫情,今年是我婚后第一次单独与二老在江苏海门过年。”

  “现在降雨量比以前增加了吗?”

李淑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