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世园会端午假期掀旅游热潮: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内涵

来源: 华商网
2024-06-11 17:46:03

  中新网成都6月10日电 (记者 王鹏)坐上88米高的摩天轮俯瞰成都世园会主会场,与“李白”“屈原”来一场飞花令,在夜幕中观赏龙舟……今年端午假期期间,成都世园会掀起旅游热潮。游客们漫步在花径庭院、亭台楼阁之中,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内涵。

  记者了解到,端午假期期间,成都世园会主会场推出10大主题、超过110场活动,覆盖主会场的14个不同场景,为不同年龄段的游客量身定制,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在成都世园会主会场,最热打卡地非“天府眼”摩天轮莫属。游客可以乘坐88米高的摩天轮,俯瞰世园会场景。尤其是到了夜晚,摩天轮灯光璀璨,像是一座镶嵌在世园会里的宝石。“哇,太美了!”刚刚走到摩天轮下,一位刚结束高考的游客发出感叹,“高考结束就来坐摩天轮,这是我收到最浪漫的礼物。”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成都市世园会主会场主展馆外,别开生面的“飞花令”活动吸引了许多市民游客驻足观看,更有不少人参与其中。在活动现场,“李白”和“屈原”两位大诗人“穿越”而来,邀请大家参加“飞花令”诗词接龙活动。

  来自成都市的10岁小朋友韩一然,在场外观众助力下,一路“过关斩将”,将写有自己名字的铭牌挂在了“精英墙”。现场活动负责人说,成都世园会开园以来,“飞花令”一直是游客最喜爱的活动之一,赏花游园的同时,让不少孩子在实践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夜幕降临,一条百米长的璀璨龙舟,在灯光照耀下栩栩如生,俯卧水面,宛若一条巨型游龙,遨游于世园夜景,绽放流光华彩。精心制作的彩灯,将龙舟装点得美轮美奂。游客们漫步其间,感受着传统龙舟文化的魅力。

  端午假期期间,以“千年古都,常来长安”为主题的2024成都世园会“西安周”主题活动,在世园会主展馆、西安园同时举行。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是本次主题周活动的一大亮点。除了汉服走秀、插花、盆景制作等表演节目,现场还发放了具有西安地方特色的团扇、文创香包等纪念产品,吸引广大游客驻足观看。

  “西安是13朝古都,是中国建都 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都城。”游客徐辉说起西安时侃侃而谈,“和家人一起来世园会,碰巧遇上了‘西安周’主题活动,西安历史氛围浓厚,通过世园会能更加了解西安

  端午假期期间,“国潮十二月市”农历五月扇市开市。驱毒祈福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由此发展出了端午扇的民俗。在现场,游客免费领取古风小扇子,与工匠艺人一起交流端午传统文化,感受蜀地工匠高超的制扇工艺。“在‘十二月市’,能感受到浓浓的端午气氛,走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中非常‘出片’,一天游玩下来体验感非常好。”身着汉服的游客陈小霞说。

  据了解,“国潮十二月市”活动将在成都世园会主会场内持续6个月,每月都有一场异彩纷呈的开市活动,接下来还将有农历六月香市、七月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等多个主题。

  记者了解到,6月10日晚,成都世园会主会场还将举行“花花带你看花花”无人机表演秀。届时,无人机群将以多姿形态点亮世园会夜空,通过构建成都名片大熊猫“花花”和世园会吉祥物“桐妹儿”牵手的图案,带观众了解成都世园会,感受世园会繁花似锦的美好。(完)

  只见在一张八仙桌前,青年手艺人叶培一双巧手携剪刀上下翻飞,“咔嚓”几声手中的红纸逐渐显出图案。不一会儿,四个“福禄寿喜”娃娃便呈现在游客眼前。带“寿”字的仙桃更是受欢迎,引得游客纷纷打卡分享朋友圈。

  “彗星一般是非球体,典型的大小在10公里。目前已经发现的最大彗星是C/2014 UN271,其宽度约140公里。”任安炳介绍。在成都市区,在天气好的情况下,爱好者可以借助双筒或单筒天文望远镜对C/2022 E3彗星进行观测。

  燕郊站呈东西走向,北京驶来的列车自西向东进入站台。看着南来北往的乘客满脸笑容走下列车,刘少博很是欣慰。刘少博是中铁六局石家庄公司的员工,2020年硕士毕业参加工作,京唐城际铁路项目是他的“新人秀”,经历了从入场临建、过程施工、联调联试到全线开通的全过程,由一名青涩懵懂的见习生成长为技术过硬的技术主管。刘少博的家乡在唐山市路北区,距离唐山高铁站仅有20分钟车程,但他没有时间亲自坐一次高铁。他即将被派往“轨道上的京津冀”另一个重要项目雄商高铁。临行前,他再来看看亲手参与建设的项目。

  尹力指出,“五子”联动是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的重要部署,是北京市立足党中央战略布局和自身资源禀赋,积极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对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将形成坚实支撑,我们要坚定不移向前推进,推动“五子”联动形成叠加效应,不断提高首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做到理性消费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把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纳入城市规划刚性要求,以县城为单位推进健身场地补短板行动,大力推动新建改建体育公园,支持开展普通公园改体育公园试点,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本期《首席说两会》,听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首席记者李佳雨来谈谈全民健身时代四川的体育故事。<br />  本期的故事从一个旱雪场展开。<br />  这家旱雪场是位于成都市新都区的尖锋旱雪四季滑雪场,随着在北京冬奥会赛场上,中国队运动员谷爱凌、苏翊鸣等人的精彩表现而被聚焦。它是谷爱凌在国内唯一使用过的训练场。在谷爱凌获得北京冬奥会金牌后,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在赛后致电,肯定了成都在谷爱凌训练中发挥的作用。<br />  时间过去近一年,我们发现,后冬奥时代冰雪运动在四川的热度不减。作为全球低纬度冰雪观光旅游资源最丰富、最集中地区,在四川,我们看见了由一群听障学生组成的滑雪队,成立3个月后在全国残运会上夺得铜牌;也看见了72岁的“滑雪狂人”钟铀,一年内“打卡”雪场147天。数据显示,2022年,四川全年参与冰雪运动人数预计突破1000万人次。可以说,冰雪运动正大步走进寻常百姓家。<br />  若是再将视角放大,体育运动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br />  大的是,仅去年一年,四川就建设了576个便捷多元的场地设施项目,服务群众超4000万人次,全年举办6500场(次)县级以上赛事活动。到2025年,四川体育产业总规模有望达到3200亿元。小的是,运动给个体带来的感动。有68岁的“花游男神”耿耀志6年水下练习的坚持;近4万人现场见证成都蓉城刮起的“红色风暴”;还有16岁彝族小伙乃博宁林走出大山,抵达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现场的动容……<br />  在大与小之间,运动架起了人与人、人与城市之间的连接和温度。背后每一个微小的幸福感,正汇聚成城市发展的新动能。数据显示,2021年四川体育产业总规模接近2000亿元,占当年四川GDP比重的1.36%。<br />  2023年,在四川体育的“蓝图”下,“全民健身”依旧是关键词。那是家门口的世界级比赛,有成都大运会蓄势以待;更是“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的期待……<br />  “体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语言”,新的一年,天府大地上,全民健身,正孕育着更多可能性。

刘纯蕙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