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图版权陷争议,“套娃”式生成图算谁的?

来源: 猫眼电影
2024-06-15 05:18:13

  中新网6月14日电(中新财经记者 吴涛)使用AI绘图模型生成的图片,再用AI生成图片,这种用AI“套娃”式生成的图片侵权吗?最终图片版权归谁所有?随着AI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版权问题成了AI图片的争议焦点。

  双方吵翻了,要走诉讼

  近日,AIGC创作者DynamicWangs在社交平台发文称,360AI新品发布会盗用他通过AI绘图模型生成的图片,并在发布会上进行产品局部重绘功能演示。

  据了解,在6月6日举行的360AI新品发布会暨开发者沟通会上,360演示了360AI浏览器里的局部重绘功能,采用的图片引发争议。

  “我们曾试图沟通协商,但作者表示,希望我们以10倍价格购买模型,并另行支付赔偿费用。这个方案超出了我们认知的合理范畴。我们愿意诉诸法律,在法庭上公开探讨版权问题。”360AI浏览器产品经理梁志辉表示,两张图是原图还是生成的,一目了然。

  记者注意到,随着此事愈演愈烈,该作者公开表示,“未经授权使用我的模型生成的图片进行重绘、二度创作,并在公开场合发表使用,严重影响和侵犯了我的权益。我在这里郑重地要求您对于上述侵权行为进行公开道歉,并进行赔偿,赔偿金额1元。”

  有媒体援引DynamicWangs受访时的说法称,该女性古装写真,是通过重绘他创作的原图得到的,所以两张图片的细节会有差别;而原图则是他使用其本人训练、调试的AI绘图模型生成的。“我的态度是,这必然是侵权行为,主张赔偿是正当且合理的。”

  但梁志辉反问该创作者:“你用来训练模型的图片都有版权吗?模型的版权归属,模型生图的版权归属,又该如何界定?”DynamicWangs对此表示,他的图片没有版权争议。

  专家解读:AI生成图片版权该归谁?

  梁志辉认为,AI生成图片带来了一系列版权问题,虽然生成内容权利归属以及是否受著作权保护在法律上还很模糊,“但作为产品经理,我还是第一时间联系作者对可能存在的疏忽和问题表示了歉意”。

  针对使用AI进行“二创”产生的版权纠纷,近日,搜狐董事局主席、CEO张朝阳对中新财经表示,这些新技术产生之后,一定会产生各种案例和法律纠纷,里面涉及隐私问题、版权问题等,需要在解决过程中来确立一些原则。

  “AI带来的是双刃剑,往前走,相应的法律一定要配套,确定哪些是不能做的,包括数据的隔离、大模型的训练数据是否要公开等,不能什么都变成公共数据,公共数据的学习有很多问题。”张朝阳称。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接受中新财经采访时称,AI属于工具,什么人使用AI生成图片,使用权、版权就归谁所有,除非有特别的规定,比如有平台规定版权归服务提供者所有。

  “如果使用别人的作品,使用之前就要有合法性来源,而不是说一旦进入AI就一定是开源的,应该在这个基础上,确定哪些属于合理的使用范围。”朱巍称。

  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律师张延来认为,用户单纯地通过AI图生图功能生成内容,我个人倾向于不构成著作权侵权,这里指的是使用者没有很明确地对于某个版权作品的指向性修改并且希望在此基础上生成新的作品,其过程中一切由算法自动完成,本质上属于一种“机械性的算力成果”。

  对此,你怎么看?(完)

分为四级纯钛种植体产品系统、钛合金种植体产品系统

  “你赶快派人把重症的床推回来,这边有重症患者等着用呢,特殊时期,咱们不能走常规交接。”山西白求恩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护士长武文静语气焦急,挂了电话后,又叮嘱专人尽快和科室完成病床交接,“现在的工作数以秒计,说话有点急,大家也都理解。”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北京1月11日电 (朱贺)“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实际上我们在照护老年人方面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王尔乘11日在北京指出。

  <strong>联播+|面对大党独有难题 习近平给出破解之道</strong>

  1.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中,国家规定的机关通过诉前磋商,与部分赔偿义务人达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对磋商不成的其他赔偿义务人,国家规定的机关可以依法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

  为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起诉人主张两被告人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应予以支持,但生态环境损害数额的确定应当遵循合理、必要原则。检察机关在提起公益诉讼时,更应当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目的、公平正义立场和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原则,合理提出诉求、准确审查证据。即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行政机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应当以必要、合理、适度为原则。对必要、合理、适度的处置费用,应当作为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的依据。但明显超出必要、合理范围的处置费用,不应当认定为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公私财产损失,不能将此不合理处置费用作为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依据,也不能据此作为被告人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的依据。本案的焦点在于应急处置措施是否超出了必要、合理的限度。

陈裕俐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