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健康丨上海专家为耄耋老人摆脱多年胆囊之“痛”

来源: 红网
2024-06-01 12:09:27

  中新网上海4月1日电(陈静 陈霞琼 肖鑫)91岁的缪爷爷因胆囊结石、胆囊炎急性发作被紧急送医。经过医护的尽心治疗、照料,老人成功接受手术。

  记者1日获悉,手术后6小时,老人即开始恢复进食,第二天便下床活动,术后3天拔除腹腔引流管,留观数日待伤口愈合后顺利出院。

  记者当日走访同济大学附属第四人民医院(下称:上海四院)急诊科获悉,当时,老人因高龄,胆囊炎急性发作导致心肺功能均受到损伤,医生评估后认为,微创手术及麻醉风险均很高。于是,医生为其进行胆囊穿刺置管引流,引流胆汁后急性胆囊炎的症状便逐渐好转。住院治疗2周后,缪爷爷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均明显缓解。

  上海四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师欧阳柳告诉记者,根据急性胆囊炎常规治疗方案,引流管需放置2个月以上、胆囊炎症基本吸收后再予胆囊切除手术。但由于缪爷爷高龄,携带引流管和引流袋,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因此,其家人希望医生为老人彻底解决胆囊问题、摆脱引流管的束缚。

  欧阳柳表示,老人心肺功能差、营养不良,60年前因胃溃疡穿孔做了胃大部切除术。因此,缪爷爷不仅全身麻醉的风险极高,且因其胃大部切除的病史,导致微创手术难度也较高。肝胆胰外科联合 多学科专家对老人的病情进行详细评估,并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经过手术前的抗感染、营养支持和预康复锻炼等。老人心肺功能及全身营养状态得到明显改善。此后,在3个小时的手术中,医生顺利将老人肿大、坏疽的胆囊切除。

  缪爷爷告诉记者,由于他年轻时饮食及作息不规律,20多岁时出现急性胃穿孔,并做了胃大部切除手术,30岁时被诊断患有胆结石。随着年龄的增长,结石越来越大,对其胆囊的损害也愈发明显,逐渐出现慢性胆囊炎的症状。每次胆囊炎急性发作都被保守治疗缓解。

  医生告诉记者,缪爷爷在91岁高龄时胆囊炎再次急性发作,对身体的损害不仅仅局限于胆囊,同时引起心、肺等器官损伤。如若没有得到积极有效的救治,极有可能出现生命危险。“95%的胆囊炎多继发于胆囊结石,剩下的5%为无结石性胆囊炎。”欧阳柳说。在生活中该如何避免或降低胆囊炎的发生呢?这位专家提醒民众,首先,饮食上避免进食大量脂肪类食物;减少食用高胆固醇,例如动物内脏等食物;平时可以多食用蛋白质较为丰富的食物,如鱼类、鸡蛋等,以及纤维素较多的食物如蔬菜、粗粮等,可以帮助吸附肠道内的胆固醇。

  其次,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尽量避免出现情绪过激等不良情绪,不良的情绪会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胆汁疏泄不畅,从而导致胆汁沉积。此外,日常生活中应合理控制体重,因为人体过于肥胖会导致出现脂肪代谢紊乱,从而诱发胆囊炎。另外,要多喝水,大量摄入水分有利于胆汁的稀释。他建议每人每日饮用1000毫升至1500毫升水。这样可以刺激胆汁分泌,降低胆囊结石的形成概率。(完)

  由中国园林博物馆、第二次青藏科考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极境——走进青藏高原展”正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三号主题展厅展出。现场展示无人机、地面机器人、浮空艇、坐底仿生机器人等科考工具,以及科学报告47本、科学前沿121篇。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退也要有进。

  “太开心了,2019年回来就想着能为家乡武汉能带来什么荣誉,但是没想到能三年三冠。”坐下来聊起夺冠经历,最近正忙着搬家的吴飞,还是抑制不住兴奋。

  海上救援122

  1984年10月8日,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成立。邓小平同志在考察队出发前,挥笔写下“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吹响了“向南极进军”的号角!

  面对深中通道钢桥面铺装规模大、建造要求高,以及气候多变和高温、高湿、高盐外海环境的挑战,建设团队经过近9个月的筹划准备、三个试验段的技术数据支撑和经验积累,研发了环氧富锌漆智能喷涂系统、环氧树脂智能涂刷系统及环氧树脂自动称量投放系统三大系统,搭建了集动态视频、北斗定位等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开创了全环节机械化、智能化施工的先河,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陈均天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