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走进科学家世界 弘扬科学家精神

来源: 一点资讯
2024-06-01 12:27:21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天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八年前的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召。以此为标志,我国将每年的5月30日设立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今天,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正式开放。我们现在就去这家中国首个以科学家群体为主题的大型综合博物馆一探究竟。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启动仪式上,多名科学家、科学家亲属代表和科技工作者代表齐聚一堂,庆祝科技工作者的节日,并参观了博物馆的首展。从5月30日当天开始,公众可以通过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或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免费预约,参观馆内的六个主题展览。

  走进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共和国脊梁”为主题的主展览。展厅里按照时间顺序陈列着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再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重大科技项目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介绍,以及文献、证书和随身物品等实物展品。

  一路走来,正是这一代代不畏艰辛、心系祖国的科学家们,以他们尊重科学、艰苦奋斗的作风,用科技成果撑起了共和国的脊梁。

  璀璨的科技成果令人振奋。在这个博物馆,能近距离接触这些科学家的手稿和个人用品,倾听他们的故事,让观众们走进科学家的精神世界,明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如何成为像他们一样品德高尚的人。

  这些年代久远的手稿,很多已经蒙上岁月的痕迹,模糊、易碎,博物馆也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智能设施,让细节更清晰地呈现,给参观者更丰富便捷的体验。

  在展厅的一角,有一个科学家家书专区,除了陈列着很多科学家家书的实物,还可以通过互动设施对这些家书进行诵读。透过字里行间,科学家们严谨的作风和优良的品质仿佛跃然纸上,而这些最真实的表述往往带给人们最深刻的感触。

  生物化学家王世真,在写给女儿的信中,传递着他对教育下一代的理念:“温室里培养出来的,未必经得起考验。如果从小经历艰难、曲折的道路,自己刻苦奋斗,长大是会有出息的。”

  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在写给友人的信中,展现了科学家的高瞻远瞩:“不久将到来21世纪,那时世界各方面的竞争,必定很厉害(激烈),而科技的竞争,将最为突出。我们对此,必须有充分的估计。”

  物化探高级工程师杨衍忠,在写给儿子的信中,重申着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我有一个理想和目标——为国家、人民多找矿,为工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生。”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在写给弟弟的信中,则彰显了自己对名利的淡泊:“两弹一星是国防高科技大科学工程项目,是集体贡献。我是其中一员,做了一定工作,是23位代表之一。至于第一个领奖,只是按姓氏笔画为序,并无什么意义。”

  科学家的资料和物品,不但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教育意义,同时也是一部鲜活的新中国科学史。正是由于这样的重要性,2010年开始,经由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协等有关单位开始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截至2023年底,共采集到科学家实物原件资料14万余件、数字化资料32万余件、音视频资料100万余分钟,出版科学家传记和口述自传160余册。随着科学家博物馆的开馆,这些资料也有了最重要的展示渠道。

  杜祥琬院士是应用核物理方面的专家,也是最早向采集工程捐赠物品的科学家之一。在科学家博物馆看到自己年轻时在前苏联留学时的笔记,杜院士也回忆起了很多往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荣誉委员杜祥琬:“我刚写完毕业论文,有一个苏联同学前一天问我,你在这学核物理,回中国有啥用?1964年的中国原子弹还没爆炸,结果很巧的是当天晚上有消息,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第二天上课之前在走廊里,还是那个苏联同学大老远看见我跑过来,表情完全变了,说杜,祝贺你,我知道你回去有事干了。自己国家的进步在海外会有这样 强烈的反响,我就明白它对国家的意义。”

  毛二可院士是雷达、信息处理技术专家,22岁时,他设计出“新中国第一个电视频道”;30岁,他参与设计了中国第一台相控阵雷达;43岁,研制出新型雷达“动目标显示装置”。

  毛院士今年已90岁高龄,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在一线从事科研和教学。在北京理工大学,很多人都对他每天骑着一辆老旧自行车,在校园里忙碌穿梭的身影印象深刻。

  像两位院士一样捐赠出自己珍贵资料的科学家还有很多。截至2023年底,共有674位科学家或家属向采集工程捐赠过物品。从资料文件,到奖章证书,再到个人用品,它们不但讲述着个人故事,也记录了时代脉搏。科学家博物馆对这些无私的馈赠给予了妥善的保存。

  除了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开幕,在5月30日当天,全国科学家博物馆联合体也正式宣告成立,中国科协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和科学家精神相关的教育基地、科研院所、科学家故居等机构,未来将会向更广区域、更大范围和网络空间拓展,加强科学家博物馆体系建设。

  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大家可以感受到,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历久弥新、催人奋进。只有在全社会更好地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担重任,勇攀高峰,我们才能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

  天文预报显示,象限仪座流星雨2023年极大预计出现在北京时间1月4日11时40分。由于临近正午,极大时间并不利于观赏,喜欢流星雨的发烧友可于1月3日午夜之后至4日黎明之前尝试观测。虽然当晚的盈凸月会对观测造成影响,让实际可以看到的流星数量大打折扣,但好在流星雨中可能出现的明亮火流星无惧月光,会在夜空中留下耀眼的痕迹。

  <strong>珠三角区域</strong>

  目前,广州海关监管进出口班列已达到“11出4进”15条常规固定线路,以安全高效监管服务中欧班列联通西欧、东欧、西亚、中亚、东亚、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个城市,为2000余家外贸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国际物流通道。

  讲好新时代经济创新的故事,为高质量发展点燃活力引擎。从传统经济到现代经济,从汽车经济到航天经济,从实体经济到云端经济,从数字经济到绿色经济,等等。时代不断发展,科技不断创新,消费不断丰富,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创新,我们要讲好电商经济的故事,生态文明经济的故事,健康经济,直播经济的故事等等。经济创新,打造今天活力,孕育未来发展潜能,我们要讲好新时代经济创新故事,为其加油,激励其发展更好更快,走向更大更强。

  2日,北京市商务局介绍,元旦假期,北京主要批发市场和连锁超市蔬菜、水果、猪肉、鸡蛋等商品供应充足、价格平稳。

  一是夯实平台,让“一带一路”为“双循环”发展提供国际大平台。“一带一路”与“双循环”应互为补充,共同寻找新的增长空间。通过实施共建“一带一路”,继续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布局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构建“一带一路”内外联通的战略大走廊,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中国形成东西双向、海陆并进多层次多渠道的开放新格局,推动内外循环相互促进。

白静芳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