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基金,难回一线

原标题:华安基金,难回一线

鸣人和纲手锻炼身体,天天槽夜夜槽槽不停-5thIaC7GyeakS-华安基金,难回一线。

  出品 | 妙投APP

  主动权益实力不错的华安基金,近来似乎有点不太给力。

  今年以来,华安基金只有王斌、杨明、万建军表现还可以,其他明星基金经理大多表现一般,胡宜斌、王春、饶晓鹏、蒋璆、刘潇都有较大亏损,李欣、陈媛也表现较弱,承受着较大的业绩压力。

  在2023年,华安基金权益投资也表现一般。在主动权益规模TOP20的公司中,华安基金主动权益规模下滑29%,幅度最大。

  华安基金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翁启森曾表示,“我们希望每个人都有他最独特的一面,所以一直是把对的人放在对的风格、对的产品上去做对的事情,这样才能让华安基金不论面对市场任何风格的变化,总是有人能挑起大梁”。

  不过在过去两年熊市里,华安基金能挑大梁的选手并不多。

  华安基金这家老牌基金公司,是否有广告中宣传的“挺你”的实力?曾经稳居头部的华安,是否还能回到一线公司行列?

  #01

  近十年业绩中兴又回调

  与头部公募大多股东结构、高管团队稳定相比,华安基金在早期辉煌后,经历了较多的股东、高管层面的更替,影响了业务的稳定性。

  投资团队迎来大换血,华安基金2015年引进了饶晓鹏、胡宜斌担任基金经理,并提拔了研究员蒋璆、李欣、崔莹升任基金经理,这几位都在此后有了不错的业绩表现,逐渐成为华安基金权益投资的柱石。华安基金这一年迎来了一波人才井喷,崔莹日后成为了行业顶流,胡宜斌管理的华安媒体互联网也是在基民中人气颇高的产品。

  此后在2018年,华安又有自家培养的王斌、陈媛、张亮开始管理产品,并在此后的牛市中一举成名,由险资加盟的研究总监万建军以及成长风格基金经理谢昌旭也管理了自己的首只公募产品,再加上业绩不错的老将杨明和王春,华安基金的权益阵容逐渐丰满起来。

  2020年刘畅畅管理产品后,凭借稳步上行的曲线被誉为“画线派”,2020年代表作华安文体健康收益率达87%,最大回撤仅10%。人气陡升;王斌也凭借稳定表现获得市场高度认可,另外又有原中银基金的医药方向绩优基金经理刘潇加入,华安基金的权益投资逐渐接近一线的实力,再加上债基规模也不错,自2019年至今,华安基金非货排名一直稳定在全行业的13-15名之间。

  这些主要的基金经理大多在2019-2021年的牛市中取得了出色业绩。Wind数据显示,自2019年至2021年,华安基金旗下39只基金收益率超100%,其中19只超200%,7只超300%。

  2021年时行情开始分化,不过在这一年里华安基金主要的选手大多仍能有出色的收益,特别是新人刘畅畅和成长风格的蒋璆,排名非常靠前。

  不过在2022年,多位实力不错的基金经理离职,在牛市中业绩出色跻身顶流的权益投资总监崔莹奔私,谢昌旭跳槽去了汇添富,张亮在基金发行期因不明原因离职,使得华安基金投研实力受影响较大。而其他的明星基金经理业绩几乎全军覆没,且跌幅均较大。

  2023年成长风格的胡宜斌和李欣把握住了AI产业链的机会,表现相对不错,其他基金经理包括蒋璆、陈媛、饶晓鹏、刘潇、杨明、王春、万建军等在内,都有较多亏损。曾经业绩稳定、回撤控制优秀的刘畅畅在规模上百亿后,原有的交易策略和回撤控制策略不再奏效,今年较前期高点最大回撤一度达到40%。

  在2021年左右,华安基金有多位主动权益基金经理跻身管理规模百亿行列,包括王斌、陈媛、饶晓鹏、崔莹、胡宜斌、刘畅畅、万建军等,到目前只有王斌、胡宜斌还在百亿规模以上。

  #02

  华安基金经理缘何业绩波动较大?

  从华安基金经理业绩看,不论是成长风格还是价值风格、均衡风格,大多呈现牛市大涨、熊市大跌的特征,弹性足够,回撤控制能力不足,稳定性不够强。

  对此进行归因的话,首先,核心原因在于操作风格上,华安基金的主要基金经理在持仓上大都是行业比较集中,虽然个股持仓相对分散,大部分基金经理前十大持仓占比在30%-50%之间,在行业里算是比较分散的水平,但由于行业上相对集中,同行业公司多数时间里同涨同跌,业绩就容易出现大开大合。

  如目前最有资历的绩优基金经理胡宜斌在2019年集中重仓电子股做出翻倍业绩后,2020年牛市里重仓传媒板块,疫情期间传媒表现较差,因此胡宜斌错过了2020年的牛市,只做出了18%的收益,同类排名从前1%下滑到后30%。2021年重新加仓了电子板块,业绩有所恢复。2023年在AI产业链上布局较多,业绩也相对较好。今年以来依然在AI相关板块重仓,业绩较差。总体来说持仓上均衡性不足,业绩的波动性强。

  其他基金经理大多也是如此,研究总监万建军在单一行业的持仓往往达到30%以上,2021年在新能源上持仓较多,业绩不错,2022年继续把新能源作为第一大重仓行业,又带来业绩的大幅回撤。

  华安的基金经理并非押宝赛道的选手,并没有通过只投单一赛道来做业绩弹性,不过分散性确实也不够,大多是在看好的两三个方向上进行重仓,类似于行业轮动,业绩的波动幅度因此也不算小。

  持仓行业相对集中会带来波动性,但并不必然带来业绩亏损。业绩出色的华商基金周海栋也是持仓行业相对集中的选手,但每次行业轮动都能把握住大的行情趋势,因此近几年都维持了业绩正收益。而华安基金的基金经理在轮动的胜率上并不稳定,因此在波动性大的同时,也陷入较多亏损。

  其次,华安基金经理在控制回撤上不算成功。在安全边际上的重视度可能不够。

  从主要的基金经理选股框架来看,多数更加看重好行业趋势与公司质地,安全边际相对来说并不是非常重要。

  成长风格基金经理都是如此,如胡宜斌在框架上以产业发展为准绳,重点找前景有颠覆性的行业,看重赛道、壁垒稀缺性、商业模式、公司治理、成长性,最后是估值。

  均衡风格基金经理中,也基本以成长性为首要因素,如万建军的投资框架是好行业、好阶段、好公司、好价格,其中好行业和好阶段最重要,占据超过一半的比重;陈媛在行业选择上倾向从行业的景气周期来配,配置景气度处于向上趋势或者相对稳定的公司。饶晓鹏的风格是重点选择具有反映经济发展逻辑、具有较高盈利能力,较强竞争力的公司,辅之以行业轮动。

  价值基金经理中,杨明选股主要是看赛道,看壁垒,看团队,看态势。

  总体来说华安基金的基金经理较多看重成长性,缺少绝对收益思维,从手段来看,主要就是靠灵活调仓和持股分散来控制回撤,此外就是靠选优质股与行业轮动。好公司与好行业不意味着波动性弱,相反更可能因为交易拥挤而带来波动。因此华安的选手在回撤控制上大多不佳,牛市表现好、熊市跌幅大也就不好避免。

  #03

  目前缺乏跻身一线的实力

  华安基金是1998年成立、国内最早的基金公司“老五家”之一。基金行业里多数头部公司都经历了起落沉浮的过程,华安基金则在26年的历程中,经历了从头部跌落并在次一线站稳的过程。

  华安基金早期在韩方河等创始团队带领下,一直处在行业前五之列。不过2006年,董事长王成明、总经理韩方河均因涉案被查,公司进入动荡,来自股东上海国际信托的俞妙根担任总经理,逐渐稳定了局面。

  2009年华安基金海选总经理,有海外工作背景的李勍获任总经理,此后出现了多位高管的出局离职,包括董事长俞妙根、副总经理韩勇、首席投资官王国卫等。好在李勍逐渐稳定了局面,公司排名稳定在前十名左右。

  2014年李勍去职后,华安基金再次出现高管与基金经理离任,包括分管投研的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尚志民,分管销售的副总秦军。高层的动荡使得华安基金没能把握住2014-2015年的市场爆发,排名下滑到行业十名开外。

  2015年以后管理层与股东层面的变动少了,稳定性变强,特别是国泰君安控股 华安基金,体现了对华安的重视,预计华安基金在颈部基金公司的地位会更加稳固。

  曾是头部公司,如今华安基金已经有十几年没有在一线公司的阵列中了。目前主动权益实力在行业里也算上游梯队,但离一线有一定距离。2023年底主动权益规模在992亿元左右,居行业第13位。整体非货规模3369亿元,也在第13位。

  从公司目前的实力与状态看,想要重回主动权益头部公司行列,难度比较大。

  首先是从权益团队的变动来看,几位好手没能留住,吸纳外部人才能力又不足。

  其实2021年的华安基金在主动权益领域具备了冲击一线的实力,不过自崔莹等实力基金经理离职后,公司整体表现离一线公司有一定差距。近两年里华安基金走了三位实力选手,只补充了刘潇一位过往业绩还不错的基金经理,这跟沪上的富国、汇添富等招兵买马相比形成鲜明对照,凸显了公司与头部阵营相比实力相对薄弱的境况。

  头部公司在早年也多经历过高管与优秀基金经理纷纷离职的打击,不过从2021年市场调整以来的表现看,头部公司都在调整中实现了团队稳定,相对来说华安基金在行业TOP20基金公司里团队稳定性不够强,特别是崔莹的离职,使得华安基金几乎成为唯一一家头牌选手离职的TOP20公司。就像一支球队的头号球星转会,实力难免受影响。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在于,华安基金在股、债、指数产品上发展都比较平均,都处在行业10-15名之间,都还行但都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没有哪个业务可以打造成强有力的现金牛来供养公司的团队扩张。而头部公司或者各项业务都强,或者债强股弱,或者股强债弱,或者指数产品强,能够形成发展支点。

  其次,从现有权益团队看,投研实力是有的,横跨多种风格,但除了成长风格基金经理在行业中较强外,其他都不够出众。与头部公司相比,优秀选手不够多。

  华安基金在投研体系上的特色在于:

  在投研体系中,将研究部分为四大小组,包括周期、先进制造、消费和TMT,每个组都由基金经理来担任组长,不同组之间也强化沟通与连接,这样实现基金经理之间以及基金经理与研究员之间的沟通顺畅,形成投研合力,让不同风格的基金经理都能获得研究支持。

  基金经理在能力圈上大多也比较广,并不拘泥于单一行业,多数都能实现跨行业的配置。同时,华安的基金经理大多不是买入后持有类型,更多是持股周期不长、调仓较为灵活的选手。从年换手率来看,多数都在200%-300%之间。

  华安基金较早对基金经理按照风格进行分组管理,翁启森比较强调“把对的人,放到对的位置”,保持个人风格,在公司层面培养不同投资风格和赛道的基金经理,确保每种风格中都有表现不错的基金经理。目前华安基金权益投资部门有成长组、均衡组、价值组和行业精选组。

  这些都使得华安基金在主动权益产品上有了一席之地。

  但与头部公司相比,还是薄弱一些。目前来看成长组实力还不错,都能在科技牛市中把握行情实现较好收益,只是控制回撤上差一些;

  均衡组除了王斌外,其他基金经理在稳定性上都不足,另外均衡组在配置上还是比较偏消费和医药,并没有做到价值与成长的均衡。实际上这个组是从2019年的消费主题组转变而来。在2019年时,投研分组情况是:以杨明和王春为代表的核心价值组,以陈媛、谢昌旭、王斌为代表的消费主题组,以胡宜斌、崔莹、李欣为代表的科技成长组,以及以蒋璆为代表的绝对收益组。因此基本上是以消费为班底做均衡,与市场上能够在多领域形成均衡配置的基金经理相比还是有所不同;

  价值风格基金经理比较稀缺,优秀的行业基金也不足,并没有在新能源、半导体等优质赛道上形成拳头产品。

  整体来说华安基金目前的权益团队中胡宜斌、王斌在全市场具有竞争力,其他基金经理虽然也还算优秀,但与头部公司的同风格基金经理相比,不仅数量不够多,也还需要拿出更出色更稳定的业绩。

  #04

  华安哪些基金经理更值得关注?

  目前来看,胡宜斌、王斌无疑是华安基金最值得关注的基金经理。

  王斌以消费打底,在向多领域配置转型,实现了业绩的相对稳定,选股能力也一直在线,比较适合长期配置;

  胡宜斌作为成长风格选手,比较适合在科技股行情启动时配置,来获取超额收益。包括李欣、蒋璆也都是不错的成长基金经理,在牛市中往往能做出较高的超额收益。在目前这种偏红利、周期的行情中,不太适合配置较高仓位;

  价值基金经理中,杨明从历史业绩看并不非常出众,不过他在周期股上一直有持续配置,因此比较适合当下的行情,预计今年业绩应该会不错,只是他在周期的配置比例上并不算高,在全市场投资上又不是非常靠前的选手,这是比较尴尬的地方;

  均衡基金经理中,万建军相对来说更出色一些,从周期到科技,都有过成功的配置。今年重仓周期股,业绩表现不错。只是在回撤控制上有欠缺,因此也更适合在大盘整体上涨时取得较好的超额收益。长期持有的话,可能会获得略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报;

  刘畅畅出道时通过灵活的调仓、分散的行业与个股配置,实现了高收益、低回撤,非常惊艳,获粉无数,此后在规模百亿后,原有风格不再适应,进入了转型期,从以前的交易型选手转变为现在的长期持仓型选手,年换手率从2020年的658%降到了2023年的145%,持仓上在近两年以新能源为最多,在自己擅长的周期板块上配置很少,到现在业绩也没有明显反转。新的操作风格之下再做出亮眼业绩的概率不高。

责任编辑:韦子蓉

  在203分厂,吡拉西坦智能化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这条生产线是全球最大的吡拉西坦智能化生产线之一。/Default.ht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伊春南岔区
阅读 ()
推荐阅读
免费获取
今日搜狐热点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