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台山猪肠菜式乡味浓 越“惹味”越受宠

来源: IT之家
2024-05-10 04:28:09

  中新社江门5月9日电 题:广东台山猪肠菜式乡味浓 越“惹味”越受宠

  作者 李晓春 郭军

  “这次回台山计划逗留一个月,前些天忙于陪爸妈回村拜山祭祖和走访亲戚,近几日约上亲朋好友到台城、四九等地 饮茶、吃饭。”近日,从美国洛杉矶回国探亲的广东台山乡亲黄女士开心地说,她在四九镇的茶楼吃到了心心念的豆芽炒猪肠、尖椒炒猪肠。

  猪肠,属“猪下水”中味道比较大的内脏之一,按部位可细分为大肠(肠头)、中肠和小肠(肠仔),而在台山广受青睐的是大肠至中肠这一段,越肥厚越受宠,当地人对其烹饪方法繁多,做出的菜式家常却不乏乡味,是不少海内外台山人的“心头好”。

  “我外公在台山喝早茶,每次都要点一份酸菜垫底的黑椒粒蒸猪大肠,他说要带点肥膏的猪大肠吃起来才够‘惹味’。”5月1日,现居香港的台山“90后”乡亲伍先生表示,猪大肠清洗干净后,装入提前准备好的糯米、花生、芝麻等配料(这个往里塞的过程,台山人称为“挣”),用水草或线绑住两头,放入锅中加水煲熟,就是台山民间经典的乡味小吃“糯米挣肠头”,摊凉后切块即可食用,蘸上蚝油、豉油或辣椒酱吃更过瘾。

  若嫌备料和制作工序繁杂,亦可直接买熟的。“台山目前除了有食肆在饭市中供应本地特色的‘糯米挣肠头’‘咸蛋黄挣肠头’给食客选择之外,台城街道菜市场的个别熟食摊档也有‘糯米挣肠头’、卤水猪大肠卖,按斤称重计费。”5月2日,台山美食爱好者江先生表示,他对用猪肠烹制的美食毫无抵抗力,平日都非常留意哪里有好的出品。

  “我至今吃过最好吃的炒猪肠,是我妹夫精心烹制的,他在四九镇五十墟经营餐饮30多年,长期参与选料、备料、入货等工序,对挑选猪肠和炒猪肠非常有心得。”5月3日,现居澳门的台山乡亲李女士透露,她妹夫用尖椒、香芹炒出的猪大肠咸香爽口,每次回台山都想过去搓一顿。

  “在台山,大家平时吃到的多数是大众煮法的炒猪肠。上次和朋友到水步镇长春园农庄吃饭,农庄负责人明哥推荐一款辣炒的煮法,是搭配了泡椒、指天椒等炒出来的辣味猪肠,一上桌不久就被大伙吃光了。”5月1日,台山市民高女士表示,她个人非常喜欢这种辣味的炒法。

  “我近日在台城商业城附近一家专门做啫啫煲的港式餐厅里,吃到一道菜叫‘招牌销魂啫肥肠’,猪肠的卖相比较肥润饱满,‘啫’到咸香入味,令我食指大动。”4月29日,从加拿大回台山办事的“00后”乡亲雷小姐说,家乡台山简直是美食的寻宝地,她每次回来都发现有惊喜。

  在台山乡镇的餐厅里,还藏有不少用猪肠烹制的乡味美食,如脆皮肠头、甜酸肠头、酸菜炒猪肠、白灼猪肠、酥炸大肠等。“酥炸大肠,口感爽,很多外地食客都喜欢。甜酸肠头,在上了一定年纪的台山人和老华侨中深受欢迎,有时来到会特意问有没有这道菜。反而白灼猪肠,这道菜对食材本身的要求比较高,要足够新鲜、质优,才能做出肥而不腻、绵软不烂的口感,资深吃货才懂得欣赏。”台山四九镇振华餐厅的负责人介绍说。

  在不少人眼中,骚臭味浓且不易清洗干净的猪肠,简直无从下手,个别人对其甚是嫌弃。而在善于变废为宝的台山人手中,猪肠可以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完美蜕变,变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道道家乡美食,甚至令背井离乡的台山游子瞬间勾起可慰藉乡愁的味觉记忆。(完)

  在藏语里,切阳什姐的名字代表着幸运和幸福。投身竞走15载,切阳什姐自己说,竞走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在残酷的竞技赛场上,人生总有太多遗憾。

  任职广西期间,刘小明仍然在交通运输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他兼任了广西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其中包括了基础设施建设、北部湾港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但对于切阳什姐而言,她对于中国竞走甚至是中国竞技体育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奖牌的分量——她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位进军奥运会赛场的藏族选手,也是第一位站上奥运会领奖台的藏族选手,更是第一位三度参加奥运会的藏族选手。

  近期,众多国际知名企业负责人密集访华。中国商务部网站消息显示,3月23日、24日、26日、27日,在四天时间内,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分别会见了宝洁公司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詹慕仁,康宁公司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魏文德,辉瑞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艾伯乐,开云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皮诺,高通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蒙,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董事长康林松,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雀巢集团首席执行官施奈德,溢达集团董事长杨敏德,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太古集团执行总裁施铭伦等共11家国际知名企业负责人。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世界体系当中有无可替代的位置,具有非常突出的重要性,是国际社会当中任何国家不可能忽视的。”忻华说,随着中国外交按下“加速键”,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会进一步增强,同时,中国与各国的往来,特别是经贸领域的合作,也将推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势头。

  我从小耳濡目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二十多岁时就进店帮忙,并逐渐接过了经营的担子。总结来说,我是生在天桥,长在天桥,也卖手艺在天桥。这是很符合天桥的气质的。

齐亚绮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