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让传统典籍润泽当代生活

来源: 上观新闻
2024-06-13 14:43:45

  【文化 评析】

  作者:杜羽

  日前,武汉大学宣布成立《民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据媒体报道,《民藏》将收集、整理历代与民本思想有关的文献史料,体量或达亿字。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到《复兴文库》,从丰富多彩的地方文献到蔚为大观的专题文献,近年来,各类大型典籍项目纷纷实施,众多文献得到系统整理,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修文,既是历史的使命,也是发展的需要。一个民族如果丢掉了自己的历史文化,就如同一个人失去了记忆,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就会失去文化主体性,失去文化自信的根基。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修文的意义不仅在于保护、整理典籍,而且在于研究、利用典籍。从春秋时期孔子整理六经,到汉代郑玄遍注群经,再到清代乾嘉诸儒的考据训诂,时代不同,典籍整理的方式不尽相同;从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略的六分法,到经、史、子、集的四分法,古人对传统典籍的认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永乐大典》,明代人曾有“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的期待。过去,获取文献不易,许多大型文献的编纂都求大、求全。如今,随着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借阅古籍的便利度远超过往,不少古籍还化身千百,有了影印本、整理本、电子版,“包括宇宙、统会古今”不应再成为绝大多数当代大型文献编纂的重要目标。新编大型文献项目更应体现对文化建设的追求、对学术创新的探索,成书的形式也未必只是动辄几百上千册的纸质书,还可以是易于传播、检索的电子版、网络版。

  当代古籍保护、整理、研究、利用都应坚持守正创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断开拓新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闪耀出万般光彩,让凝结着先民智慧的典籍润泽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丹麦项目经理马莱娜

  新华社重庆1月26日电 题:重庆:消费市场开局火 新潮古风总相宜

  溯流而上,距主坝上游约4公里处,青山环抱一片超过14万平方米的植物园。古木参天、绿荫叠嶂,映入眼帘的是粗壮高大的黄葛、木棉……枝繁叶茂、次第舒展。张昺榴告诉记者:“在这儿安家的,是白鹤滩水电站海拔825米蓄水线下挂牌保护的57棵古树。”

  民航保障航班13927班(其中货运航班205班,包括国际货运航班174班,国内货运航班31班),环比增长6.0%;

  今年是鄂州花湖机场投运后迎来的首个春运。春节期间,鄂州花湖机场预计共保障航班72架次、运输旅客3700余人,机场放行正常率93.75%。此外,襄阳刘集机场、恩施许家坪机场、荆州机场旅客吞吐量均较上年有明显增长。

  “我今天早上刚从老家提前回来,下午就直奔影城而来。”在万达影城CBD店,观众闵琛告诉记者,自己老家是外地县城,还没有IMAX影院,“今年春节档电影类型太丰富了,我最想看的是《满江红》《深海》和《无名》。尤其是《深海》,看预告片画面非常绚丽浪漫,这样的电影只有在大银幕上才能看得过瘾。我这场看《深海》,准备明天再看另外两场。”

姜怡伶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