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突破”中的精品创新 《新生》研讨会举办

来源: 海外网
2024-06-06 21:43:06

  中新网北京6月6日电 (记者 高凯)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网络剧《新生》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播出平台、出品方、主创代表、专家学者共同围绕这部剧所展现出的悬疑题材的新探索、新叙事和新观照等多个角度展开交流与讨论,共同探讨了《新生》的创作经验与现实意义。

  作为一部国产精品剧,《新生》通过高质创作和深入的社会议题挖掘,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关注,被认为呈现出国产剧集在精品化发展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创新需要勇气、才气和敢于冒险的能力。”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新生》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较浓的现代文艺思潮气息,把现实跟非现实做了很好的嫁接。

  《新生》巧妙地采用了“暴风雪山庄”戏剧模式,以孤岛为背景,通过构筑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增强了剧情的紧张感和悬疑氛围。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卢蓉表示,在悬疑这个最内卷的赛道,应该让风格化、作家化、专业化和技术化的特征慢慢凸显,只有跑出新意,才能往前一步。

  作为《新生》的导演及编剧,申奥表示,“希望通过精心编织的故事,引导观众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挣扎,探讨人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并传递出一种正向价值观——即便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中,我们依旧可以坚守内心的正义”。他表示,自己在这部作品中尝试将电影的叙事技巧和视觉风格融入到剧集中,同时加入了更多互动性和游戏感,希望令观众在追剧过程中更加投入,从而产生更强烈的沉浸感。

  虽仅有10集,《新生》却凭借其紧凑而精彩的节奏设计,成功地在有限篇幅内展现了丰富的故事层次。这种短小精悍的叙事方式,既满足了现代观众对快节奏观剧的需求,又充分展现了剧集在类型化创新上的巧妙构思。编剧张艺凡当日分享了利用多种叙事方式探索类型书写更多可能的路径,“人不只是悬疑的创造者,也是悬疑的本身。悬疑的钩子不再只是意料之外设计,也是情理之中的逆转。《新生》定义了人性复杂中的简单,定义了命运的不可定义性。”

  “剧集创作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精耕细作的时代,过往追求大IP、大流量、大制作的模式,正在转向更加注重过硬的剧情、精湛的演技、 创新的审美和高质量创作”。本剧制片人、编剧郑林表示,这不仅是观念上的转变,更是对艺术创作本质的回归。

  据介绍,《新生》播出中在奈飞平台上登顶全球流媒体平台收视日榜,一举超越了此前霸榜多日的韩剧《眼泪女王》,并且已连续三天保持该位置。除了在奈飞平台上的表现突出外,该剧的相关话题也频频引发海外观众热议。本剧制片人、编剧高博洋认为,影视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也是大众通俗的消费产品,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人和人分享沟通的媒介,希望《新生》作为国产剧集在商业类型叙事中的新鲜力量,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创作者在现实题材中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看到中国创作者直面自我,创新突破的勇气。

  这部剧在悬疑元素的外壳下,不忘对现实题材的深入挖掘,通过对“反诈骗”等社会议题的探讨,实现了从悬疑到现实的平滑过渡,让观众在享受解谜乐趣的同时,也能思考生活的真谛。这种在类型化基础上的内容创新,被认为为《新生》赋予了更加深远的社会意义,也是其能够俘获国内外观众的重要原因。

  剧中“费可”的饰演者井柏然当日表示,“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们应该敏锐捕捉时代的发展变化,用心去诠释每一个角色,费可的故事让我们思考每一个个体如何在社会的洪流中不忘本真,努力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正确方向。”

  悬疑之外,还有什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何天平从《新生》中看到这样一种可能性,即悬疑剧不仅仅意味着一种观感体验,也内在着一种价值追求。好的悬疑剧在直面社会和生活矛盾的同时,还能水到渠成地完成主流价值的塑造和表达。(完)

  德国易科德集团首席执行官沃尔夫冈·比歇勒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他表示,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复苏发挥着“根本性作用”,中国供应链稳定关系全球市场发展。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1月30日电 综合外媒报道,当地时间29日,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共和党人麦卡锡表示,他将于2月1日与民主党籍总统拜登会面,讨论债务上限问题以避免政府违约,但两党在避免违约的细节问题上仍存在分歧。

  就抗原检测情况来看。2022年12月以来,部分省份建立居民抗原检测信息收集应用程序(APP),居民可自愿上传抗原检测结果。各省份报告抗原检测量较低,并逐渐减少,从2022年12月19日的最高189万下降到2023年1月23日的最低10.5万。

  一笔划算的节日生意

  此次土瑞矛盾激化并导致瑞典、芬兰加入北约的三方会谈机制无限期推迟后,外界普遍认为,瑞典、芬兰“入约”的进程将严重受阻。而由于此前瑞典、芬兰已经协调并绑定了“入约”的程序,因此这也意味着芬兰“入约”的时间将被严重推后。

  古往今来,中国色也从流转的自然定格在器物、绘画和建筑中,让更多的人得以捕捉这样的美感。中国陶瓷的众多颜色就大有讲究,包含文学、美学、哲学等诸多意义,对此,马未都在《瓷之色》一书中有过详述。像是声名远播的永乐甜白釉,妙在一个“甜”字。这完全是一种主观感觉,减去一切可能影响呈色的杂质,在景德镇洁白如玉的高岭土上施以透明釉,让白里透白。盛唐最神秘的瑰宝——秘色瓷,是唐朝皇亲贵戚专用瓷器,如美人罩上面纱,其工艺至今是谜。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中,就有“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的秘色之青。而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奥秘,早在初版于1959年的专著《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中,近现代工笔画名家于非闇就曾一一拆解。他指出,中国古代画家不但善于运用色彩,而且运用他们的智慧,使颜料抓紧绢帛,经过多少年的舒卷仍不脱不落。如是才有了宋徽宗《芙蓉锦鸡图》中浅红色芙蓉花与五色绚烂锦鸡的相映成趣,以及王希孟用大青大绿两面着色、染天染水成就的《千里江山图》。

林彦心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