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暨港澳人士吁弘扬黄埔精神、共推民族复兴

来源: 北晚新视觉网
2024-06-07 09:13:00

  “国共合作形成与黄埔军校建立的底层逻辑,在于国共两党有着振兴中华的共同追求,并在民族复兴目标与实施途径上达成了共识。”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俞祖华认为,这其中就包括两党均痛感当时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两党均期盼中华民族实现从落后挨打到民族复兴的转变,两党均体认要实现民族复兴必先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以及两党均深知“打倒列强除军阀”须建立军队进行武装反抗。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陆卫明关注到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在他看来,受苏联影响,黄埔军校作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产物,十分重视政治教育,在教育组织机构、教育目标与内容,以及教育方法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系统的规章制度。良好的政治教育为在军事上锻造革命新军、在思想上传播革命思想、在组织上培养革命干部作出重要贡献,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祖籍云南的香港黄埔军校后代亲友联谊会理事李维镇,自小在台湾长大。列举祖辈及其他云南籍黄埔师生投入革命和抗战的历史事迹,他表示,讲述云南与黄埔的渊源,感悟前辈初心,将为新时代的事业坚定信念、增添力量。“天下黄埔是一家”,这虽然只有短短七个字,但却高度概括两岸黄埔人拥有的共同情感、共同事业和共同目标。

  澳门辛亥革命与中山文化研究会理事长李时泰表示,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优秀军事人才,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军校第一批毕业生离开校园,立即奔赴战场参加讨伐北洋军阀,到抗日战争爆发,军校师生赴抗日前线参与战斗,这些事迹无不体现出黄埔精神。

  在当前国际大变局中,如何发扬黄埔精神完成祖国和平统一事业?在李时泰看来,要增强团结协作能力,凝聚共识形成强大合力,以黄埔的团结精神激励全民族同心同德;树立责任担当意识,肩负维护国家利益的历史责任,以高度使命感、责任心投入到祖国统一事业中;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向全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国际社会理解与认同,为和平统一创造 有利条件。

  王俊生认为,在不平等的同盟关系中,尹锡悦访美也注定得不到实质性成果。拜登政府看似重视此次尹锡悦访美,实则只会做表面功夫,满足韩国虚荣心,达到利用韩国推进“印太战略”的目的。美国可能会在对朝鲜施压、安全合作承诺等方面对韩国作出表态,但是这些不仅不能解决安全威胁,反而可能导致韩国更不安全。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到了虹桥街道,听取情况介绍,并同正在参加立法意见征询的社区居民代表亲切交流,首次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彭新林告诉中新网,粮食购销涉及收购、入库、出库等多个环节,往往是多人内外勾结实施,该领域存在比较突出的行业性、系统性腐败问题,在相对独立、缺乏监管的环境下,该领域一些乱象难以被及时察觉。

  在他看来,如果这样一个观光缆车建成的话,对上海的旅游会有很大的提升。“相信这样一个构想实现以后,能够成为上海的另外一个地标。”他说。

  中英及中欧之间这种不舒适的磨合阶段看来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我们欢迎克莱弗利演讲中的积极表态,至少从中看到了中英关系转圜的一丝可能性,但对其将在多大程度上落实到对华政策上持观望态度。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克莱弗利及其他欧洲政客一个隐患,即他们必须严格践行一中原则,决不要介入、干涉纯属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它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本文系《环球时报》社评,原题为:对华理性,伦敦能否真正回归?)

  与公众的乐观不同,很多从事荒漠化治理、沙尘暴研究的学者们,反而都强调的是,人在面对沙尘暴问题面前之渺小、根除沙尘暴之不可能。

苏碧绮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