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艳新书出版:剖析中国乡村文化实践新形态

来源: 格隆汇
2024-05-24 22:18:15

  中新网北京5月23日电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红艳的新书《以文化人:一项关于乡村文化的考察》正式出版。

  从内容上看,该书立足于实践维度,深入城乡田野,全方位收集一手资料,分别从乡村文化的实践逻辑、乡村文化的创新路径、乡村内外的文化乡愁、乡村文化的归途四个主题出发,结合全国与地方、城市与乡村的空间视野,从习俗与文化、传统与文化等几个方面,探究乡村文化在20—21世纪之交的文化组织形式、文化发展类型、文化传播展示等。

  本书指出,乡村文化的实践,既是一个乡村社会参与者群体不断代际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乡村文化的生产与传播不断进入中国整体治理格局的过程。既是一个新媒介技术和数字化不断在乡村文化生产与传播中渗透的过程,也是一个乡村文化生产者不断进入中国社会大视野的过程。上述诸多过程综合演变,相互影响,正在塑造着中国乡村文化实践的新形态、新路径和新趋势。

  对李红艳而言,乡村更像是一种情怀;乡村生活,更像是 一种遥远的记忆。这种记忆,随着岁月犀利的目光,成为心里最柔软

  如同她在《后记》中所说,当笔下的文字流淌的时候,乡村的情感与乡村的现实,纠缠在一起,带着诗意,也带着创伤的记忆,萧瑟而下。

  最近几年在乡村调研时,她发现,晚上县城和村镇的乡村文化活动十分丰富,令人惊讶。“每次看到这些喧闹又充满了世俗气息的日常生活时,让你的身体有一种忍不住投入其中的冲动。”

  她希望,走在无边落木下的人们,不再去诉说如何为文化划界,而是走在文化的日常实践里,进入文明、进入个体的历史。唯如此,才有可能进入无边的文化想象与充盈的文化实践世界里。(完)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北京1月14日电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北方称其为“小年”。小年一到,距离新年也就不远了。对于大部分南方地区的朋友而言,腊月二十四才会迎来小年。南北方过小年不是一天?其实,这与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差异等多种因素有关。

  发展层次更为丰富。面向未来的“一带一路”建设将进一步打通“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把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日益深入地统筹于具体的共建项目和发展合作实践中,“小而美”的民生和文化合作项目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村里木屋外形相近,都是一层平房,整体呈土黄色。凑近一看,房子四面都有一节一节向外突出的木头,每面十四五根,拳头粗细,左右错落,由下至上,贯穿两边墙壁。远远望去,突出的木头,好似将两边墙壁“缝”起的针脚。再往上看,木烟囱冒出阵阵白烟,木瓦搭出的屋檐上盖着一层白雪;房檐下,大红灯笼随风摆动。

  人免疫球蛋白是否适用于COVID-19患者呢?

  造起了木屋,取暖照明成了村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松木枯死后,浸润油脂的小块木料,遇火即燃,成为村民点火引柴的重要材料。松木块被村民称作“明子”,即带来光明。

  宝坻以前沿产业和高端项目支撑高铁经济发展,将“高铁新区”打造成宝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示范区。华润工业4.0智能创新中心项目已开业运营,津侨国际小镇项目进展顺利,京津冀商务会客厅初步成形。医疗、教育、文化、商务等公共配套也都在加紧建设。高铁开通使宝坻区的发展迎来新机遇。

毕俊尧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