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买600元“校鞋”,真能遏制攀比?

来源: 秀目传媒
2024-06-13 02:51:57

  现在我们无法知道人大代表议案的具体内容,如果人大代表只是建议学校为学生配备统一款式的校园健康运动鞋,而没有提到价格,则问题出在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身上。因为教育主管部门只要征求家长意见,看什么价位的 鞋合适就可以了,大可不必明确600元的价格。毕竟,这很难摆脱与生产商或经营商存在利益输送的嫌疑。尽管“家长意见”第二栏可以选择不支持的理由,但又会有多少家长真正“敢于”拒绝呢?

  如果人大代表不但建议学校为学生配备统一款式的校园健康运动鞋,而且明确了“为消除学生攀比心理确保学生足部健康”需穿600元一双的鞋,那么问题还是出在教育主管部门身上。原因很简单,这样的建议一眼看过去就知道不合适,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直接回应即可,干吗要兴师动众让学校征求家长意见,这点“为了孩子”的担当都没有吗?

  事实上,不管是订购校服还是鞋子,自主权都在学生家长手里。早在2015年7月13日,教育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就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意见》称,校服的生产和采购均应执行国标,学生可以自愿购买校服,也允许学生按照所在学校校服款式、颜色,自行选购、制作校服。既然如此,教育主管部门再“操心”学生穿的鞋子,就很容易让人发生联想了。

  退一万步说,如果按照这份调查问卷上的建议,统一给孩子们购买600元一双的鞋子,这到底是在遏制攀比,还是在鼓励攀比?先不论价格,看上去大家穿的鞋子都统一了,同校学生之间不用攀比了,但是和其他学校的学生呢?放学回家以后和身边的同龄人呢?孩子们会不会因为自己穿了价值600元的鞋,就觉得比其他学校的学生“高人一等”呢?

  此外,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中小学生,所穿的鞋子都在几十元到一两百元之间,真正穿五六百乃至上千元一双鞋的,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这份调查问卷就显得严重脱离实际,也丝毫不接地气。正如有家长所说,“我们家的孩子穿一两百元的鞋子也没有觉得不如人,如果家长真的给他买了600元一双的鞋子,他反而可能觉得自己要比别人厉害了。”——这岂不也是一种变相的攀比呢?

  只要学生都穿统一价格的鞋,不管是100元还是600元,都没法攀比,这和统一穿校服是一样的道理。至于足部健康,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如果教育部门真的要为学生考虑,想引导和教育孩子远离攀比,其实完全可以在调查问卷中给出相关的选项,由家长们来自主进行选择,比如鞋子可以有100元到200元档次的,可以有200元到300元档次的,以及300元以上档次的。相信绝大多数家长,还是会选择适中价格的鞋子,而不可能去选600元一双的“高价鞋”。而且,这样一来,也不会引发家长和网友的质疑和批评。

  答:我国农村地域广、人口多、人均医疗资源相对不足。为了最大程度降低新冠病毒感染带来的影响,更好保障农村居民健康,各地围绕“保健康、防重症”的目标,突出重点人群管理,做到医疗救治“关口前移”,其核心就是“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转诊”。

  只要做到面对问题,态度诚恳;回应问题,客观真实;解决问题,实干速效;舆情就不会演变成危情。

  <strong>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strong>

  与文明相约,是回顾,亦是向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高级编辑唐俊表示:“三部纪录片植根传统文化,以短小的篇幅探入历史的纵深,以灵活的跃动讲述中国故事。纪录片找到文物所处年代与当下社会生活的连接,让越来越多的观众读懂文物背后的时代,读懂华夏文明何以源远流长。”这是最生动的讲述,也是最走心的传承。

  而在非热点和低能级城市,由于当地居民购买力有限,多地政府将“激活改善型住房市场”的落脚点放在了市外购房需求上。

  2300多万欧元资金将划拨给孟加拉国,用于援助缅甸罗兴亚人、收容罗兴亚人的社区及孟加拉国防灾项目;其余200万欧元资金将划拨给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用于援助滞留在这些国家的罗兴亚人。

吴进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