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港两岸掀起“咏春热”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2024-05-26 07:41:36

  【看点】

  新年伊始,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在香港演艺学院歌剧院举办“春咏香江”巡演。四天五场,场场爆满,在维港两岸掀起了一股“咏春热”。香港各界人士对这部充满岭南文化元素、将中国武术与舞蹈完美结合的舞剧给予高度评价,香港大中学生以及少年儿童的反响也非常热烈。1月7日演出谢幕时,一位坐在第一排的香港小朋友忍不住起身站立,大声叫好。

  香港特区政府特首政策组高级研究员孟宏认为,《咏春》在香港大量圈粉,展现了深港共庆新年、共开新局、共建人文湾区的美好景象,体现了两地文脉相通、亲缘相袭,共同传承发展“咏春”文化的坚实基础。1月4日晚,香港特区政府署理行政长官、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观看了首场演出后表示,《咏春》展现出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表达出中国人民的拼搏精神。香港正全力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将与大湾区各城市携手合作,通过创新多元的方式,展现大湾区的文化软实力。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咏春》之所以能征服香港观众,首先是融合做得好。一方面是将中国武术与舞蹈有机融合在一起,尝试为咏春拳打开新的艺术表达空间,探索在开放创新中发展岭南文化。香港歌唱家莫华伦表示,以舞蹈形式呈现武术文化,舞剧《咏春》是独一无二的。他认为,舞者要以舞蹈来呈现咏春拳术不是一件易事,这种充满挑战性的表演形式,要求舞者在保持舞蹈柔韧性的基础上,融入武术的力度,刚柔相济方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效果。

  另一方面则是舞蹈艺术与“非遗”艺术高度融合。舞剧《咏春》创新融合了国家级非遗与岭南民俗文化,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香云纱为题材与展现形式,将岭南文化、深圳元素呈现在舞剧中。香港《紫荆》杂志指出,《咏春》的舞美设计高度还原武侠世界,容纳了双“非遗”——咏春拳与香云纱,前者承载了故事的主题,后者则是将视觉呈现的一部分,恰到好处地融入剧情与舞台表现中。香港舞蹈团艺术总监杨云涛观演后认为,该剧不仅仅是一部舞蹈作品,更是一部向观众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的剧作。

  《咏春》不仅含有丰富的香港元素,更体现了香港的城市精神,鼓舞了香港人心。该剧场景集中在叶问设馆授徒时的香港。咏春拳的发展与香港有极深厚的关系,叶问咏春更被列入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其传承和发展成为香港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有 观众表示,最打动人心的还是这部舞剧讲述了香港“平凡人”的故事,其精神内核——逐梦追光、步履不停,与香港的城市精神一脉相承。人们对一代宗师的怀念,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追思,更多的是对于内外兼修、持续进取精神的纪念和传承。

  从2022年12月在深圳首演,到2023年3月开启全国巡演,再到当年9月首次出海赴新加坡巡演,在经历了百余场演出的淬炼之后,《咏春》来到一代宗师叶问将咏春拳发扬光大的香港,有力促进了深港两地的文化交流。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霍启刚认为,可以将《咏春》打造成中国文化产品走上国际舞台的代表,这也正好呼应了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内容。

  千亿话题阅读量!微博平台主话题#春晚#阅读量达1376.5亿,较去年增加74.5亿。#春晚舞台##花开种花家##绿水青山好养眼##是妈妈是女儿听哭了#等话题成为网友纷纷刷屏留言互动的讨论热词。抖音、快手和微博平台的#春晚#相关话题总阅读播放量达178.8亿次,较去年提升53%。

  用舞蹈艺术形式演绎色彩是导演组的第二个设想。春晚导演组联系了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胡岩,用肢体语言描绘色彩,大胆的创意激起了胡岩的创作欲望。

  整台晚会匠心独运,暖心旋律抒怀美好心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总台新技术完美交融,强烈情感共鸣和视觉冲击力引发网友好评如潮,纷纷点赞称,“今年春晚很好看,接地气、暖人心,将中国普通人的故事搬上舞台。民族文化、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精髓,一件也没忘”“舞台年代感和科技感融合,特别喜欢春晚的情感表达和国粹精华展示”“春晚象征着最高舞台,却为一位炊事班老兵实现梦想,让我们心生无限希望,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新时代的中国就在眼前” “古典色彩,光是名字就像一句短诗,配上中国舞,简直是给眼睛的一次按摩”。中纪委网站刊文点赞沈腾马丽的小品《坑》,评价节目全程笑点,辛辣讽刺,不能再让“躺平式干部”坑人了。

  “等明年趸船一就位,执勤条件就更好了”。徐克宁介绍说,冬季界江巡查,随时都会发生危险。2021年11月底,民警史先强带领护边员巡查界江,刚刚下完雪,整个江面被白雪覆盖,护边员一不小心踏进了一个冰窟窿,幸亏民警们眼疾手快,及时拉住他,才没有掉下去。

向港澳台的年轻朋友发来祝福

  回到家,时光便会不由自主地慢下来,有人睡意沉沉,不再担心隔天的汇报、临时的加班;也有人焦虑万分,时刻紧盯手机图标上的小红点,生怕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殊不知,春节本是一场关乎时间的终极仪式,千百年来,人们正是在新旧交替中,感受自我、融入家族、接续文化。可是,一纸车票真的能让人们脱身于高速高压的日常,回到春节的文化传统中吗?或者,我们还“慢得下来”吗?

吴千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