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基“牛市”背后隐藏风险,接近监管人士提示:高收益不可持续

来源: 半岛晨报
2024-06-14 18:20:50

  “上一轮不少公众投资者对债券基金亏损觉得难以接受,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收益率预期过高背景下入场的。”

  今年以来,部分债券型基金投资回报率上升,一些产品年化收益率甚至超过10%,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目光。

  6月14日,一位接近监管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债券型基金“牛市”背后也隐藏着不小的风险。此轮债基行情与债券利率下行有很大关系,这种高收益不具有可持续性。

  一位业内专家分析,通常在利率下行阶段,债券价格上涨,大量资金涌入债市,加剧了债券供求失衡,利率进一步下行,价格继续上涨,形成正反馈效应。反过来,利率回升时也会有负反馈效应。长债收益率不会持续处于低位,投资者在债市高位接盘,未来遭受投资损失的风险很大。

  近期,央行已多次公开发声,提醒投资者关注相关风险。也有国际投行如麦格理集团提到中国债券市场需要吸取美国硅谷银行危机的教训,投资者大量持有长期美债,在利率方向和水平变化后会暴露出重大风险。

  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前债基追求高收益的策略主要是拉长久期。债券投资收益,一方面来自持有债券期间的利息收入,另一方面则来自债券价格变动产生的资本利得。

  业内人士介绍,债券利率与价格负相关,利率走低,价格就会升高;持有债券的久期也会影响债基投资收益,债券价格变动幅度(资本利得)可视为债券利率变动幅度与债券久期的乘积。

  “简单地说,久期大后,债券价格变动与债券利率变动的倍数关系也会放大。从这个意义上看,久期实际上有倍数或杠杆效应。”上述接近监管人士说。

  他举例解释称,在利率同样下降1个百分点的情况下,久期3年的债券价格会上涨3%,而久期8年的债券价格则会上涨8%。

  市场分析认为,近期受“资产荒”影响,一些机构投资者找不到收益较好的资产,尤其是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后,更加凸显出债券基金的比价优势。这些机构投资者更多地要拉长债券久期来追求高收益,实际上也是在“冒险”赚钱,博弈市场利率还会走低。

  值得注意的是,久期对债基投资收益的倍数效应是双向的。未来若债券利率回升,久期越长,债基产品资本利得收益也会成倍下降,风险相应加大。

  这种反向影响的案例近年也曾出现。回顾2019年-2020年的债市行情,受疫情因素影响,当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先是在2019年11月-2020年4月半年间下降了近80个基点,之后又在2020年5月-11月回升了80个基点左右。

  假设某债基产品满仓持有10年期国债,若投资者在利率低点也就是价格高位买入,持有到2020年11月卖出,半年将亏损6%左右,折算为年化收益率就亏损在10%以上。当时债券基金出现了大面积亏损,投资者大幅赎回又加剧了市场的继续下行,并进一步放大了亏损。

  基于此,上述接近监管人士提示,对债基产品收益率要理性看待。通常市场宣传的收益率是年化收益率,根据一段时间的实际收益率折算而成,是动态变化的。

  例如,若过去一个月某债基产品净值由1元增长至1.01元,意味着该产品当月收益率为1%,折成年化收益率可高达12%。但对于债券基金来说,月度收益率1%已经属于很高收益,很难指望每个月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即便后续市场保持平稳运行,一年的实际收益也远远达不到10%以上的预期收益率;反而是出现潜在亏损风险的概率在加大。上一轮不少公众投资者对债券基金亏损觉得难以接受,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收益率预期过高背景下入场 的。”上述接近监管人士强调。

责任编辑:许艾伦

  关税总水平是一国货物贸易领域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数据显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多年来,中国全面履行世贸组织承诺,不断扩大市场开放,关税总水平已由15.3%降至2022年的7.4%,低于9.8%的入世承诺。

  在花生的国内和进口贸易中,部分贸易商也开始采用基差贸易。部分菜籽油、菜籽粕国际贸易中,境外出口企业会参考郑商所菜油和菜粕期货价格进行报价。目前,上游进口菜籽压榨企业及中下游龙头企业均参与菜系期货交易。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09/79/6500951135896786331.jpg" alt="" />

<strong>  U17男足亚洲杯易地 中国队调整备战【 新计划于1月28日在我国南方集中 之后前往欧洲拉练并参加不少于10场的热身赛】</strong>

  新年伊始,RCEP又有新进展:1月2日对印度尼西亚正式生效。至此,这个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协定已对其15个签署成员国中的14个生效实施。

  <strong>创新创业的带动效应。</strong>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创业扶持政策持续完善,2022年三季度末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694亿元,同比增长14.8%。加强零工市场建设意见出台,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启动,为灵活就业健康发展增添助力。

关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