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渔三代”用大黄鱼奏响海洋牧歌

来源: 顶端新闻
2024-06-01 04:41:00

  中新网温州5月31日电 (曹丹 周舟)晚上十点,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30多海里外的南麂岛渔业养殖基地里,一条条刚捕捞上岸的金色大黄鱼不停地跳跃着,渔民们麻利地进行分拣,放进海水和碎冰混合的低温箱里。

  “今晚我们要打捞3000斤大黄鱼。”九三学社社员、温州海派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端萍介绍,“我们都是定制化捕捞,客户定多少我们当晚就捕捞多少,保持大黄鱼新鲜口感。端午临近,大黄鱼用于送礼、酒店宴席较多。”

  林端萍是土生土长的南麂岛人,父亲和爷爷都是渔民。从浙江海洋学院(现浙江海洋大学)毕业后,她开始到电力部门上班,两年后决定回到家乡,和父亲一起从事大黄鱼养殖工作。“大海就像一个巨大的能量池,回到家乡的我总觉得能量满满。”林端萍说。

  南麂岛海域每年冷暖洋流交汇,天然饵料丰富,是野生大黄鱼产卵与洄游索饵的理想地。在江浙一带,大黄鱼是家家户户必备的菜肴,但是传统的水产养殖低产低效,当地渔民用“靠经验、靠体力、靠天气”道出了这个行业的困境。

  “网箱养鱼是海水养殖的主要方式之一。传统网箱结构简单,框架主要是木板和泡沫板。我结合浙江海洋大学的研究成果,引进挪威的技术,用深水抗风浪网箱设备养殖大黄鱼,具有抗风浪能力强、养殖容量大、养殖场环境好等优点。”站在捕捞的渔船上,林端萍指向养殖区浮动的圆形网箱介绍,“这里最大的网箱周长达96米,每个网箱内有上万条大黄鱼,年产量有了大幅度提升。”

  科技赋能助力大黄鱼产业丰收。为了让自己的大黄鱼成为消费者眼中的“放心鱼”,林端萍将每条大黄鱼都附上溯源二维码,消费者在扫码后可以了解这条鱼的投苗、养殖、捕捞等全过程信息。一目了然的“身份”信息,让林端萍的大黄鱼广受市场好评。

  单丝不成线,孤木难成林。回到南麂岛创业稳定后的林端萍,开始将目光从养殖基地投向更远的远方。“乡村有很多值得向全世界消费者‘安利’的农产品。”林端萍说。

  南麂大黄鱼、平阳鸽蛋、怀溪番鸭、平阳马蹄笋、吴垟山饭糍、益蜂堂土蜂蜜……林端萍对平阳县的农产品如数家珍。2021年,林端萍与青年农创客联合设立了平阳县农创客联合会并出任会长,为当地200多名农创客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娘家”,共奔乡村振兴致富路。

  开办农创客供销共富市集、打造年货节、探索直播带货模式……在农创客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活跃的创新思维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乡村“土特产”摇身一变,成为致富路上的“新招牌”。

  今年5月,温州市大黄鱼产业联合会成立,林端萍当选首届会长。“第一产业是可以跨界致富的。去年,我开始探索一、三产业融合下的致富模式,在南麂岛设立了海洋牧歌渔旅体验园,为游客提供海钓休闲、亲子游园、捕捞体验等服务。”林端萍说。

  林端萍的故事只是之江大地上无数青年返乡创业的一个缩影。在浙江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背景下,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充分发挥在科学技术、医疗卫生、高等教育等领域的人才和智力优势,以问题为导向,以调研为抓手,助力社员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添智。

  谈及未来,林端萍希望推动乡村产业向纵深发展:一方面联合温州市大黄鱼养殖户,打响温州大黄鱼地理标志品牌商标,另一方面鼓励更多青年人才来到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的 同时,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完)

  “今年我们又增加了1个红枣精深加工车间,同时提取红枣汁,和牛奶厂进行对接。还将增加2条流水线,1个加工车间,日加工量基本上在100吨左右。”庞金刚说。(完)

  天津市体育局局长李克敏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天津市青少年轮转冰训练基地占地面积600㎡,体育局响应国家体育总局“百城千冰”计划,加大冰雪场馆建设力度、普及青少年冰雪运动的一项重要实施场地。未来,将为青少年和周边中小学校开展冰上运动提供便利条件。

  3.重点机构监测。各地对辖区内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开展疫情监测,对场所内被照护人员和工作人员开展健康监测、定期抗原检测或者核酸检测,动态分析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人员感染变化趋势。

  为指导各地做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实施“乙类乙管”后的疫情防控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方案。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朱锋6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2023年俄乌冲突将集中在“战”“谈”“压”三个方面。现在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应重启俄乌之间的政治谈判,但前提是目前各方立场在多大程度上有所改变。一方面,美国要谈,就要大规模降低对乌军事援助,不能继续把俄乌冲突作为一场大国代理人战争。另一方面,乌方也需要面对现实——战争时间越长,乌克兰遭遇的人道主义危机就越沉重,因此泽连斯基政府需要有非常明确的政治决断。此外,在“压”方面,欧盟要进一步明确态度,让美国减少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同时国际社会也要向俄乌施压,以减少针对对方基础设施的空袭。

  连辑表示,文明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历史上中华文明一直与世界文明进行着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作为文化工作者,需要我们通过增进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拓宽交流渠道、创新交流方式,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此外,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秘书长王振、科特迪瓦驻华大使多索·阿达马特为本次活动发来视频致辞。

胡忆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